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多元化培养的研究报告

2021-11-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研究报告

南通市通州区二窎幼儿园 崔轶云

一、 课题的提出

3岁左右的幼儿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跃跃欲试,有着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欲望和一定的操作能力,他们渴望参与成人的各种劳动。在幼儿的“二课改”中我们将“学会做人”提到了一个新的要求,把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教师也更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将“学会做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教材“学习”、“生活”、“游戏”、“运动”中,都贯穿了“学做人”的要求。

据测查,我园幼儿有60%以上达不到本年龄段孩子所具备的自理能力,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庭中对幼儿过份的溺爱与保护,造成幼儿从小在缺乏困难与障碍的环境中成长,自理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不佳。

因此,我园提出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策略》的研究课题,以期藉此提高我园全托班的保教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提高办园水平。 二、 课题的界定

生活自理能力: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对象

1.研究目的:促进幼儿独立自理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认识与研究水平。

(1)探索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2)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指导能力,促进其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解与实施,带动教师的研

究水平的提高。

2.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的对象:我园小班幼儿。 四、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月)

首先,课题组对幼儿、教师进行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及现状”的调查分析,对我园生活设施进行了测查,为课题的提出与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现实依据。

其次,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通过对新《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学习,结合查阅资料、自学、向姊妹园所取经并实地考察等活动,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概念、内容、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以及课题的其他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达成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共识。再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纲要》等学习资料,有目的计划地开展面向个别与全体的家长工作,取得了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性,仔细分析我园幼儿现状。我们认为只有在完善生活学习设施的基础上,全体教师的教育认识与要求才能达以一致性与连贯性,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我园的整体优势。根据研究目标设计了促进幼儿发展的实施流程。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1)加紧完善设施,为课题实施提供物质基础

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我园因地制宜,加紧改善设施,使幼儿的操作及教师的要求有了立足点。 (2)以活动为载体实施研究

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并利用日常生活教育的复杂性、多样

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帮助幼儿学习技能、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并发挥集体教育活动面向全体的优势,通过学科分解活动重难点,促进目标达成。

游戏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并利用幼儿喜欢“玩中学、学中玩”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活动灵活开放、轻松有趣的优势,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找出困难,并勇敢面对困难,独立克服困难,从而树立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意识。

环境创设中,教师充分认识并利用主题墙饰、评比栏及各个区角的直观性、操作性和美观大方的特点,让幼儿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参与环境的设计、收集并制作有关内容,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发展。 (3)测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为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依据。测评内容分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学习能力两方面。在研究实施过程的各个小阶段我们都设计了具体表格测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而幼儿学习自理能力则通过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与分析,形成对幼儿进一步的了解。

3.课题结束阶段(2010年8月——2011年4月) (1)对幼儿进行后期测评,统计分析测查结果。

(2)整理课题各类相关资料,进行论文、教育随笔等资料的汇编。 (3)完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效果 1.幼儿的发展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会做,尽力做到独立进餐、睡眠、入厕和盥洗,能保管或整理好自己的衣物、书包、玩具,按要求独立收拾分管的玩具和材料。 2.教师的成长

(1)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

在研究中,教师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起初阶段的学习,教师对幼儿独立自理的重要性有了

较深的认识。

(2)提高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导水平

在研究中,教师将研究目标分解入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环境创设中,大大提高了教师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效性与指导水平。 3.家长的提高

在课题准备阶段的现状测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幼儿在家中表现出的任性、依赖性强深感头痛,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非常赞同。然而,他们往往一边表示赞同,一边又出于“怜子之心”,不断地要求教师多多照顾,甚至以“我们孩子在家从来没有做过××”为理由来搪塞我们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具体要求。我们认为,这些现象是家长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不够深入引起的。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家长工作。研究在不断深入,家长也在不断提高,从与家长的交谈中、家园联系册的留言与实际行动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深入认识与对课题研究的支持。 六、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研究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如:如何利用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这些问题将指引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为孩子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南通市通州区二窎幼儿园 崔轶云

小班幼儿,刚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变到陌生的环境中来,由家中的“小皇帝”变成幼儿园的“小主人”。如何真正发挥他们的“小主人”效应,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问题。有些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进行入睡、盥洗、入厕、进餐等习惯。对于这些有困难的孩子,我们老师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我以往带小班幼儿的经验,我觉得在“生活区”内投放材料从而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活动区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操作欲望 。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状况,我班分期在“生活区”中投放手帕、衣服,给小动物喂食,给娃娃梳头、穿衣服等等,一步步的提高目标,针对有困难的幼儿稍加指导、帮助。随着活动的继续、教育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室有目的、有计划的变换材料,使材料的功能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幼儿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而且也帮助幼儿树立了自信,他们不再过多的依赖父母、同伴及老师,经常表现出“让我自己来”“我会的”自信心,生活自理能力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怎样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呢?一年来,我们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方法,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现总结如下:

一、 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如洗手:它的规则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不留脏物。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 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二、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自理能力的技能。

把一些劳动技能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较为合适的。如“系扣”训练:我们利用布贴游戏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大树和树叶贴好,在适当的位子订上扣子,用布剪好不同颜色的水果,并在上面索上扣眼,然后让幼儿给大树系上果实。诸如此类的训练还有系小动物,系美丽的花等。幼儿兴起盎然,很快就学会了。

三、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幼儿自理能力的兴趣。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生活现象的语言较易接受, 因此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起幼儿学习一些枯燥的劳动技能的兴趣和愿望。如叠手绢:我们先让幼儿认识手边有四条边。再教幼儿叠手绢的方法:把手绢平放在桌上,两手抓住其中的一条边,一条边说着:“我和对边握握手”,将手绢向对边折,幼儿

也一边学着一边口里喊着,一边手里叠着手绢,兴趣浓厚。再如穿衣: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报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

四、 通过鼓励、表扬,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小班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鼓励他们最微小的表现独立性的愿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独立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 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定期的评比,可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自觉性。 我们在班上创设了“能干的一双手”专栏,根据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项评比。如:穿衣、扣钮扣、穿鞋袜、取放点心杯、自己吃点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项内容用一具体图画表示。如:取放点心杯用一个杯子图表示,并逐条向幼儿讲述要求。达到某项要求的幼儿,可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红五角星,谁得到的红五角星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幼儿的上进心较强,有表扬的评比,他们都会更努力去做。

五、 通过家园配合,督促幼儿完成自我服务的劳动。 我们主要采用家长会、家校通、专栏、日常交流、观摩等方法,加强家园配合。如学期初根据对幼儿的短期观察,掌握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技能水平。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制定出本年段幼儿本学期自理能力的课题计划,列出表格填写出具体掌握的劳动项目。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以取得家长的支持,达到家园教育方法一致、目标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与保教人员交流,全面掌握幼儿劳动的情况,并以家校通、短暂的谈话,专栏介绍等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提出配合的要求。学期末,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观摩幼儿自理能力发展水平掌握的情况,再填写表格。

并以书面形式将幼儿的发展向家长汇报,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自我服务程度,以便更好地与幼儿园配合,从而使幼儿更快更好地完成自理能力的要求。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我们为幼儿组织了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丰富、增长了幼儿自理能力的生活经验和简单的保护方法。实验的结果使我们体会到: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生存的可靠保障。

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第二、认为孩子、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要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由难教,孩子大了,学的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恋心理,使于小朋友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要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有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有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等等。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期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呦,哎呦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过程中,家长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的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教育的方法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

( 一)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懂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境中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学吃饭: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他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家长还是应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同时用一些好听的儿歌提醒孩子:“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真正好。”“吃饭时,要做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撒汤,好好吃,长得胖。”现在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有的则是咀嚼能力不够所致,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家长可以以身示范请孩子看,你是怎么嚼的,看看你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孩子也被勾起了食欲。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幼儿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二)加强家中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朋友的配合

培养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相信孩子,大胆的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以积极的语言肯定孩子的点点进步,促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加强生活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特别是在睡前后给孩子穿脱衣服,家长可以不时提醒让孩子分清衣服的前后,提拉里面的衣袖等,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在家中还可以进行全家的穿衣脱衣的比赛,帮助孩子提高生活的自理技能。让孩子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加以巩固。 (三)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底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中,交代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

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家长积极的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

综上所述,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造成以上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要数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施行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随着独生化程度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也有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需要大人照顾,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用不着现在刻意地去教他。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吃饭、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们觉得那是小事),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脸,只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等孩子吃完了还不得作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喂来得省心又省事。其实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呢?

1.让宝宝通过玩水、玩肥皂泡泡来培养他们的洗手能力 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常把衣服弄的湿湿地,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的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自编了洗手诗歌“小小手儿伸出来,水宝宝和我做朋友,先搓手心一二三,再搓手背一二三,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宝宝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宝宝们不会用肥皂,我让宝宝开始了一个新的游戏,水和肥皂就成了他们的新玩具,我让宝宝看到手上那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的擦在那儿,肥皂和水用手

搓产生了许多泡泡,宝宝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由白变黑,被水冲走了.宝宝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了肥皂。

2.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们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如小猫、小狗等)贴在鞋盒上,并把嘴巴部位挖空,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黄豆、绿豆、蚕豆等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每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玩,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小慧也抢着去玩。有一天,小慧又在喂小猫吃饭饭,只听她口中念念有词:“小宝宝,来!‘妈妈’喂你吃饭饭。”边说边舀起一勺绿豆小心翼翼地送到“猫宝宝”的嘴里,看着“猫宝宝”顺利地吃下,心满意足地又喂上第二口,还不住地夸奖到:“恩,宝宝真乖,要多吃饭饭,宝宝才会长大!”瞧,多尽职的“妈妈”呀!我一直冷眼旁观,没有打断她当“妈妈”的热情。在讲评活动情况时,我表扬了她,并让其他的孩子向她学习。然后,提出对她的要求,希望她也像她的“猫宝宝”一样乖,多吃饭饭,长得高高大大的。她听了高兴地点点头,小朋友们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接连几天,小惠吃饭都很认真,吃完了还不忘给我看看,虽然吃得很慢,但那是她自己吃的,我及时地表扬了她的进步。以后每当小慧吃饭问题出现反复,我就提醒要向“猫宝宝”学习,做个乖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小惠坚持了下来。现在已能较快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为增加兴趣,动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提供的“食物”(如“饼干”)也可以有相应的形状上的变化。

3.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子,我设计了“穿鞋比赛”的游戏。一个暖和的下午,午睡起床,我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穿鞋比赛吧。”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有成人参与游戏,尤其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你和他不再是老师与幼儿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放松他的心情,使他能自由自在地练习穿鞋子。赢了很有成就感,还会叫你跟他比,他会为此感到自豪;

输了他会不服气,总想赢一次,而要求再来。如此不管是输还是赢,他却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穿鞋子。同时也让这种能力不断地发展提高。这样的游戏对于老师和幼儿来说是获得了双赢,既让幼儿学会了自理,又增进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4.创设情境,以“情境表演”的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准备幼儿洗手时的照片五张(分别代表“五步洗手法”的五个步骤),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上老师的示范讲解,教幼儿“五步洗手法”,能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怎样正确地洗手。儿歌是这样的:第一步,打湿小小手;第二步,擦点香香皂;第三步,搓出小泡泡;第四步,用水冲一冲;第五步,擦干小小手。教儿歌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跟着老师徒手练习五步洗手法,等幼儿掌握了动作要领以后,就可以实地操作了。需要注意的是:洗手之前,别忘了提醒幼儿做准备工作和扫尾工作,即卷起衣袖和冲干净泡泡后关紧水龙头。这两步虽然儿歌中没有编进去,但图示中都有,老师可以指给幼儿看看,提醒他们注意。另外,在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会很仔细地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洗的时候就只搓手心,而把手背和手指间给漏过去没洗。所以洗到第三步时,需要提醒幼儿:手心、手背都要搓,手指间也要搓。其实,人都是有惰性的,幼儿也一样。很多东西教的当时学会了,很快就会遗忘的,开始的时候老师要辛苦点,时刻提醒他们按要求做好,慢慢地习惯了就好了。

通过一学期的锻炼,现在我班的小宝宝们都挺能干的,这些小不点都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而且学会了用肥皂洗手,午睡起床后,我们帮他们穿好衣服、毛线裤后他们能自己穿外面的裤子、鞋子、穿衣服的时间比以前大大缩短,这样宝宝们就减少了感冒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幼儿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等问题,这不仅

要求家长要对幼儿放开手脚,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更应转变观念,创设良好的环境,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多途径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和脑之间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得以实现的。“手巧”就会“心灵”。训练手就是训练了大脑,孩子的手部动作越熟练、越是灵活,他就越聪明,创造力就越强。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更新观念 解放双手 玩中锻炼 家园配合 现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烘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生怕捧在手里散了,含在嘴里化了,被“圈养”起来,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孩子不用动手,生活全由大人包揽。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对幼儿的活动层层设防,处处限制,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的重要意义。而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三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可以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了,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关系。生活自理能力强则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强,反应也快,大脑也就更聪明;而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幼儿,一般依赖性较强,遇事喜欢等待、观望,相应的动手能力也就差一些,反应能力也相对较慢,大脑发育也相对较慢,而且还有智力滞后的现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还孩子一双自由的手”。 从中,不难看出,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面对这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既担忧抱怨子女动手能力差,但仍替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的家长,教育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建议。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根据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实践,反思、调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否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决定了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今后竞争的成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小凳子,样子很难看,交上去后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说:“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小凳子吗?”小爱迪生拿出了一张样子更难看的小凳子说:“老师这是我先前做的,比交给您的差多了。”爱迪生从小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的。(案例一:我班里的湘湘小朋友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会从容的穿脱衣服、鞋袜,也会很好地吃饭、午睡,而且从不挑食。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班里的孩子中是最强的,她在各方面的表现也是最棒的:比如,老师上课时她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回答问题很积极而且都能回答到点子上,她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很强,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较好地去做,因此,显得特别聪明、能干。)(案例二:而相反地,班里另一个孩子涵涵也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虽然个头儿很高,但是从她在幼儿园里的表现看,只能让人觉得她还是一个只有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她不会吃饭也不会穿衣、穿鞋,每当吃饭的时候,她的眼睛就会来到处寻找老师,等待老师来喂她,如果老师不去喂她,她就会呆呆地坐着,不动手。老师教她学习用勺子吃饭,可她拿着勺子的小手抖动得特别厉害,就连一粒米饭都喂不到嘴里,看到她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只有喂她吃饭。而喂她吃饭毕竟不是长久之法,为了改变涵涵不会吃饭的现状,我们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要求家长学会放手,让涵涵学习自己动手吃饭,可家长说不喂她她就不吃。

涵涵之所以变成现在这种样子,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总怕孩子吃饭脏,总担心孩子自己吃饭吃不饱,一切事情都要自己代劳,结果错过了孩子愿意自己动手吃饭的敏感期。孩子错过了自己动手吃饭的最佳时期,同时也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和惰性,结果使孩子到了三岁还不会自己吃饭,也不想自己吃饭,就等着饭来张口就行了,这时的家长也只有干着急的份。由于孩子的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及时的锻炼和提高,他们在其它方面的能力表现也同样落后于同龄孩子。)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幼儿动手能力差,做事让人不放心,让他们做事惹麻烦,还不如全包下来,长此以往,幼儿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难适应生活、立足于社会。从以上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能自己动手的孩子比不会自己动手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差悬殊,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或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学着自己做事情。

二、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学中,我们发现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要设置区角时,我园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和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小班幼儿,我们着重是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与动手能力。

当前,有的教师和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还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会,从小做事是浪费力气不值得,应该多读书,所以生活上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缺少锻炼机会。殊不知,幼儿的集体生活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整个过程又与动手操作紧密联系。儿童主要是在活动中学习,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做事获得发展。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从“学

会生活”做起。当前,幼儿园开展的课程化区域游戏,正是锻炼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如儿童空间知觉不是从学几何开始,而是从搭积木开始,在建构区的搭建活动里,他们通过尝试知道了一块积木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才不会使“大桥”倒塌,在做中既学到左、右、上、下等空间知识,又使双手得到锻炼;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可以在生活区开展给“宝宝穿脱衣服、整理衣服、穿鞋带、扣纽扣”等。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扣纽扣、可以为娃娃穿衣服,这种生活化的操作活动能让孩子们充分体现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环境物品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我们开展了玩具小屋的游戏,有给玩具、货架物品分类摆放等。有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方面操作内容,如益智区里的夹黄豆、拧瓶盖、树叶排队、折纸等。孩子们常常在教师设置的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总之,在各种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小手变得灵巧了,让孩子找回了自信。

三、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目前,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许多家长过于溺爱,缺乏相应的教育策略,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家长会,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意图、计划、方案让家长了解,双向了解孩子在园与在家的情况,并让家长配合起来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家校通、家访、电访等方式,了解幼儿在家每天、每周、每月的情况,双方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力求做到步调一致。园内组织公开活动让家长来园观摩,幼儿的早操、家园亲子游戏请家长来园共同参与,幼儿自理能力比赛,请家长来为孩子鼓劲等等。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法,达到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是与家里不一样了,现在我孩子的变化真大,再也不像以前娇

生惯养了,而且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由此,我们建议家长们要放开手脚,不要因为过多的害怕而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让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浅淡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治自理能力是指儿童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儿童从仰赖成人的帮助,到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历程。对孩子来说,是踏出家庭保护网的第一步。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他们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尤其重要。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呢?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很差,这也给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一现象,我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我结合品德、常识教学,利用故事、儿歌等来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然后指导他们洗手、洗手帕;利用晨间活动及游戏活动,教幼儿自己穿、脱衣服等,让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外,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利用衣架,让幼儿亲手练习扣纽扣、拉拉链,并知道这些事情自己能做。对于取得进步的幼儿,老师采取肯定的态度,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进一步激发每位幼儿提高自理能力的强烈愿望。

二、家园配合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途径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出很强的自理能力,可在家里却连最简单的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意干,如:“妈妈!我要出去玩,帮我穿鞋子。”“爸爸,我肚子饿了想吃饭,你喂我!”“外婆,我找不到玩具,你帮我拿。”等等,孩子老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都要大人代劳,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这就需要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

1.老师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让家长懂得在家里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的权利。转变例如:当家长洗衣服时,孩子要来帮忙,家长不要怕孩子会弄潮身上穿的衣服或洗不干净衣服,或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动手,甚至还训斥孩子。对此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做,不要认为孩子干不好或怕麻烦、图省事而不让孩子做,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能获得更多独自动手的权利。

2.幼儿园要与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家庭生活中具有很多方面,如果什么事都由家人包办代替,就必然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只有幼儿园、家庭密切配合,对幼儿要求一致,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前提

虽然我们都知道教育幼儿“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对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人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殊不知,劳动是一个人最基础的品德,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因此,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提出的迫切任务,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将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个性特征。所以,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前提。

四、自理能力与幼儿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蒙台梭利说:“习惯于服务孩子,这不仅是一个为他们服务的举动,而且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因为它容易侵袭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我们没有去想一想,不动手做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去做的。”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纲要》也使我们更深一步地认识到,幼儿是一个主动发展的个体,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幼儿的积极主动是难以实现的。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 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岁的洋洋刚上幼儿园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她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老师过去喂她,自己一口饭也不吃。刚开始时以为她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后来,我们从与洋洋的妈妈交谈中,了解到原来洋洋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不过吃得到处都是饭粒,还经常撒饭,奶奶嫌她把衣服弄脏了,从此就不让她自己吃,一直喂她吃饭,结果造成了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独立吃饭。在我班,不会独立吃饭的幼儿还有;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幼儿也有……生活自理能力差,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病。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儿童心理学也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家长应该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激发幼儿尝试自理的兴趣。

故事、儿歌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因此我们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例如:我们给幼儿讲了《下巴上的洞洞》的故事以后,幼儿都纷纷表示:不要做有洞洞的孩子。在进餐时,都能把自己的饭菜很快地吃完,饭粒都不撒出来,活动室里干干净净的。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类似的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幼儿,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二、教会幼儿进行自理的方法。

为了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教给幼儿的是做事的方

法,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例如:刚开学时,有的幼儿洗手的时候喜欢玩水,会把自己或旁边小朋友的衣服弄湿了。为了教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弄湿衣袖。教师一边教一边做示范。洗手前挽袖子,我们会这样说:爬呀爬,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洗手时我们编成了顺口溜:“拧开龙头弄湿手,擦上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变泡泡,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一甩,拿个毛巾擦干手。”就这样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幼儿都学会了正确地洗手方法。现在,孩子们都养成了按顺序洗手,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的好习惯。所以,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幼儿终身受益。

三、提供幼儿练习自理的机会。

孩子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给幼儿更多的锻炼机会。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活动中我发现我们小班幼儿会自己扣纽扣没有几个人。为了让幼儿学会扣纽扣,我们就设计一个《救救小鱼》的区角。利用彩色的花布做成各种造型的鱼,在鱼的身上钉上纽扣。然后设计情节,让幼儿来练习扣纽扣。例如:一条迷路的小鱼,被大岩石刮伤了,很痛很痛的,小朋友快快来救救小鱼,把它身上的鳞片找回来。幼儿就把半圆形的花布扣在小鱼的身上,当作鱼鳞。还设计了《喂宝宝》的区角。在一次性杯子上贴一个个张大嘴巴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青蛙、小牛、小兔等。然后设计有趣的情节:小动物到班级里来做客,我们来招待小动物,请他们吃饭。让每个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着喂他们吃饭。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午餐时,再没有孩子把饭粒撒出来了。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串珠珠》、《系鞋带》等区角。通过这些区角,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了有趣的故事,更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

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生;早晨帮老师一起给桌子和椅子排排队。上课帮老师发发作业纸,蜡笔等。中午帮老师一起发发勺子,分分饭碗,午餐后一起收拾餐桌等。下午帮老师一起收收杯子,理理自己或同伴的衣服。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常常会听到孩子抢着说:“老师让我来发作业纸。”“老师让我来送饭。”……

(三)组织自理能力的比赛,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幼儿掌握好自理能力,并且检验幼儿掌握自理能力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多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例如:“吃饭比赛”,比一比哪个幼儿吃得又快又干净。吃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可以得三颗红五星,吃饭有进步的幼儿也可得一颗红五星。每次午餐孩子们都积极地把自己的饭菜吃完,然后高兴地把空碗拿给老师看,从而会得到老师的“红星”奖励。我们还组织了“穿衣服比赛”、 “穿鞋比赛”、“扣纽扣比赛”……正是这些比赛,既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又展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

四、坚持锻炼幼儿自理的能力。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不能今天让幼儿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明天嫌幼儿做得不好或添麻烦,就包办,代替了。孩子特别好模仿,有时你在调颜料时,孩子会有兴趣地尝试一下,这时,你可以让孩子试一下,别担心孩子干不好,或添麻烦、帮倒忙。另一方面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小心打翻颜料或弄了一地的水等。这时,我们应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只要放开我们关爱的双手,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经过磨练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利用农村自然物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我园地处农村,利用农村自然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因为农村自然物为幼儿常见的由于它的直观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们农村幼儿的喜爱,因此利用农村自然物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可取的。 首先是自然角的创设。自然角是为幼儿提供认识自然界的窗口,通过组织自然角的活动,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而且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通过对自然角的管理,能使幼儿学到简单的劳动技能,陶冶他们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在我们的自然角里,不但种植了各种不同的花草,养过小鱼、小螃蟹、小螺丝等小东西,而且也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材料。如:主题活动《种子的秘密》,我请小朋友收集各种种子,一开始家长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带种子,当他们了解原因后,都非常支持,纷纷让孩子们带来各种种子。家长们还事先让幼儿熟悉种子,如:赤豆是深红的,可以补血的;黄豆是圆圆的,有许多营养等。还各自写上名字、收集人的姓名及简单的种子介绍。孩子们通过自然角不但了解了自家的种子,还向同伴了解他们的种子。《种子的秘密》成了我班小朋友茶前饭后的话题。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强的,当他们了解了各种种子,问题也就多了。他们会问:这些种子是在哪里的呢?于是,我又让孩子们收集各种食物来寻找它们的种子。在寻找、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种子藏在瓜瓤里,玉米种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种子藏在花朵里……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而大自然这所最好的课堂正是农村幼儿园独有的优越条件。在金秋十月,我就组织由而去野外观察,在老师预设的主题“美丽的秋天”,“丰收的秋天”中,孩子们在野花飘香,绿草如茵中,沐浴着大自然的雨露阳光。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寻找到的告诉我,有的说:我觉得秋天很美,因为有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的说:我觉得秋天很美,因为有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有沉甸甸的稻穗,有雪白的棉花……深动形象的语

言,描绘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在途中,我们有采集了各种树叶,各种花瓣。

回园后,我就组织幼儿一起来布置秋天的美景。有的幼儿画画,有的幼儿粘贴,有的幼儿用树叶来画出一幅幅可爱的树叶宝宝画,虽然孩子们的绘画技巧不够,但是这一幅幅作品真是他们所要表达的心声。我就和小朋友一起把它们布置在黑板上。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充实了乡土教材,丰富了幼儿的生活。野外观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使他们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在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孩子们的问题就多了:为什么萝卜种子会长出大萝卜,为什么青菜种子与青菜不一样……孩子们的问题使我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就想出何尝不能让幼儿自己来种植物,在种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就这样我们从自然角里找出萝卜、青菜、葱的种子。孩子们对种植可感兴趣了。他们个个动手,有的翻土,有的 下种,忙得不亦乐乎。而且,我们每天派一名值日生来给种子浇水,拔草,并且动员孩子把它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

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画画形式来记录:今天种子发芽了,今天长了两片小叶子,今天又长了两片小叶子,今天开花了……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我们拔出一个大萝卜时,孩子们兴奋得跳了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大萝卜呀。在观察萝卜时,有一个孩子问我:萝卜的根在哪里?于是,一个“有趣的根”的主题又产生了,我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植物的根,在比较、观察下,孩子们了解到根有须根、直根、块根,同时又初步了解了根的作用有吸水、故土等。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幼儿教育的活教材,只要做有心人,农村处处皆教室,处处皆教材。它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使幼儿的学习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内化的环境,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们是农村园,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90%。如何做到:“出生一个,养好一个,教好一个”,使独生子女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急需研究与解决的新课题。 由于家长过于溺爱,不适当的迁就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约束,使孩子从小心中只有自己,逐渐滋长了自私、不爱劳动等不良思想倾向。养成了自私、任性、不合群体的坏习惯。为此,我们重视并加强了幼儿的劳动教育。因为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小让孩子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重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对于促进幼儿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劳动教育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幼儿经常参加一点合适的体力劳动,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和养成勤劳、俭朴的优良品德,对于培养幼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

几年来,我们在坚持教育教学为中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加强了幼儿的爱劳动的习惯的培养:

一、运用晨会、游戏等活动形式向幼儿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的教育;

我们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事例帮助幼儿理解劳动的伟大,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我们首先召开生活会,让幼儿们介绍爸爸、妈妈做什么工组,每天都几点起床,几点回家,每天都做哪些事情,在家庭生活中你家一天最累的是谁?爸爸妈妈辛苦吗?在介绍会上幼儿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爸爸妈妈的一天的工作情况,他们说:“我的爸爸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操持家务,还要出外干活。每天天黑才能回来,太累、太辛苦了!”通过介绍会,让幼儿懂得美好的生活地爸爸妈妈靠艰苦劳动创造出来的。教育幼儿要尊敬父母,认真向他们学习,让他们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要求每个

幼儿都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热心做。还教育他们爱护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和爱护公物的好思想和好习惯。 二、组织幼儿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

根据幼儿自我服务比较差的情况,我们按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提出小、中、大班及幼儿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要求,以联系卡的形式下发到各位家长的手中,请家长配合支持帮助我们的工作。 小班要求幼儿学会自己洗脸、洗手、洗脚,自己穿衣服,穿鞋袜,学会自己系鞋带,能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学习用具。

中班要求幼儿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叠被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学习用品,学会扫地。

大班要求幼儿学会叠被子、扫地,帮爸爸妈妈收拾屋子,拿筷子、碗,端菜,购买小物品等。

我们根据制定的要求,及时召开家长会,请家长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子女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让孩子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学习扫地、倒垃圾、洗手帕等家务劳动。家长们做得很好,有的家长还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写出来,反映给我们。

如何训练正确的行为习惯呢?我们让孩子们明确训练的目的、意义,激发他们的自觉行动的意义。如果幼儿没有浓厚的兴趣,只有单纯重复某些动作,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比如在“爱劳动”这节课上,我向幼儿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教育要求时,我是这样启发的:“不少家长对我说:唉!每天干活回家真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地上到处是纸屑,所以忙着扫地、擦桌子、烧饭、炒菜……还得看孩子,连铅笔也得替他削好,真累死我了!你们的父母多辛苦呀,家里的事这么多怎么办呢?” “我帮妈妈做!” “我会扫地倒垃圾。” “我帮妈妈收拾桌子!”

“我放学回去帮妈妈抱柴火,烧火做饭……”

就这样,把孩子们要求参加家务劳动的热情激发起来了。

针对我班的情况,我组织幼儿开展了穿衣比赛活动,看谁穿得快、穿得好。幼儿们好胜心强,谁也不甘落后,在一片“加油、加油”的喝彩声中,有的心慌意乱,把扣子扣错了位,有的裤子穿反了。更可笑的是一位小朋友,由于心急,穿裤子时用力过大,把裤裆撕了个大口子,引起全场师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孩子们领悟了穿衣服也得好好学习。在家老是依赖父母是不行的,从此产生了自觉训练的愿望。每当我从家长口中了解到幼儿的点滴进步时,我总是不放过机会,及时表扬,并在专栏上给加上一个小红旗,给予鼓励。由于加强了思想和品德教育,全班出现了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组织幼儿参加公益劳动;

春天组织幼儿绿化校园,植树、种花、种草;夏天组织幼儿在花丛中拍苍蝇,卫生扫除;秋天组织幼儿在校园内拾落叶;冬天下雪后组织幼儿扫雪,堆雪人,开展打雪仗的游戏活动。此外,还组织幼儿拾垃圾和漂浮的塑料袋等。在这些劳动中,幼儿不仅很感兴趣,而且受到教育,通过他们的劳动,使公众受益,为别人带来了欢乐和方便。 四、形成经常性的劳动制度;

自2001年以来,我们坚持天天十分钟的劳动,我们组织幼儿每天在规定的十分钟内打扫环境卫生,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点,定任务。值日的小朋友劳动,每两周轮换一次,保证室内外的整洁和卫生。特别是幼儿如厕不准随地摆摊,必须把大小便放入便池内,幼儿们互相监督,已形成了我园的传统习惯。使我园干净、整洁,不留卫生死角。

五、通过科技课,课外活动;

小组等阵地,学习手工操作劳动;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的教他们进行手工劳动。我们生长在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头、泥土、粮食、木棍等都是我们手工制作的天然资源。在劳动过程中,学习掌握薄纸、厚板纸、木头、竹子、石块等劳动材料的性能,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像剪刀、小刀、锉刀、锤子、砂纸等。部分孩子还学会了简单的缝纫、针织等技能。

我们还把绘画与工艺制作结合起来,进行手工劳动。如我们利用幼儿捡来的画纸和废旧物品,如乒乓球、火柴盒、牙膏壳、瓶盖、包装用的泡沫塑料等,以及砂纸、粘土等,运用幼儿会用的集中简单工具剪刀、浆糊、直尺和锯条等做成的刻刀,制成形象的“不倒翁”(用纸卷和半个乒乓球制成的),用火柴盒粘成“捷克式写字台”,用火柴盒心组成“单人和三人沙发”,用各种卷纸制成各种有趣的纸偶;立体的动物造型、立体桥梁、高层建筑物等;用马粪纸和纱线粘贴成精致的小镜框和京剧人物脸谱,让幼儿们体会到“废品变变,全在手巧”的道理。

我们的体会是: 1.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一定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教育要具体、形象,要有针对性;2.讲清道理和训练行为要有机结合;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结合;4.建立群众性的评定制度,鼓励幼儿参加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

我们把劳动要求发给家长,幼儿人手一份,采取按条文自我评、幼儿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的方法,加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谈谈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作为小班老师的我,更加注重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一、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往,我们教师只注重观察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传播和生活上的照顾,想到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幼儿会做什么,教师大多不愿让幼儿动手,避免幼儿出事故,反而增添麻烦。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更是包办代替了一切。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居里夫人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她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运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儿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成了杰出的专家。相反,有一位母亲曾因惧怕独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负,从2岁起不让他与外界接触,更不许他做任何事情,结果,孩子长到16岁时,连跑都不会,智力发展也不及6、7岁的幼儿。 而由于骨骼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学前期所学会的动作和技能,小班幼儿已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作会更加灵活而且有条理。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情,会使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从而形成一种自信,这是幼儿将来学习和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应从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开始,如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在我班(3—4岁)新入园的幼儿中,有3个幼儿

不会嚼饭(吞饭),有6—7名幼儿不会拿勺子,有好几名幼儿不会自己洗手,只有5名幼儿会脱衣服,3名会穿衣服,没有1名幼儿懂得要把玩具收好,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针对这些问题,我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对本班幼儿采取了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四项措施。 (一)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

如单纯的讲解,示范幼儿学起来就感到枯燥无味,这并不符合幼儿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设计出各种形式新颖的游戏活动。如:我在教幼儿扣扣子时,用废布自制了许多的果树,用扣子当果子,我说:“果树上长满了果子,幼儿就把果子尽快地扣上去。”如说:“我们把果树上的果子都摘下来。”孩子们就把扣子解开来,这样反复练习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领,我运用游戏的方法教会幼儿洗手、洗脸、穿脱衣服等。游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幼儿在游戏中有积极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紧张情绪而会主动参与练习,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了发展,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我服务的意识开始萌发。

小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提示幼儿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利用多种活动和教育手段,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规程》中指出,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如:小班幼儿认识蛋,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而是把煮熟的蛋分给孩子们。一边让孩子们看、摸、闻。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剥去蛋壳、品尝蛋。这样,幼儿既认识、了解了蛋的外形特征,又在剥蛋的过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当幼儿把蛋壳剥完后的高兴劲,使我感到让幼儿自己来劳动的重要性。

然而,仅仅依靠教育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掌握学习的时机,在多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小班刚进来时,幼儿园中餐吃虾,

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虾壳剥去后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来剥,他们既学到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综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那么差异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切不可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要分析“对症下药”,不应把他们视为笨孩子。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要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

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分组活动等,进行个别指导,教师要注意投放适当的材料,引导幼儿参加活动。如:请小手机能发育不太好的幼儿帮助小娃娃穿衣服,请大肌肉发育不理想的幼儿整理玩具,摆放大积木。特别是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使幼儿知道自己努力会做的更好,避免骄傲情绪的出现。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四)实施经常化教育,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幼儿自我服务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经常的、细致的教育及幼儿自觉的参加与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巩固,教师既要善于抓机会让幼儿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无意中反复练习,班上的老师要相互配合、要求一致、教育一致,使幼儿行动上明确,要鼓励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向,不能听之任之。

小班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自己穿脱衣服,回家后,却

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家长包办。有的幼儿要自己做,可家长怕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又做不好,非要亲自“下手”。因此教师尊重爱护每个孩子,使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的、最可信赖的,幼儿接受教育就相对容易了。只要教师以爱为本,从严要求,经常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就能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三、幼儿自我能力培养的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培养,我班幼儿都会自己拿勺吃饭、自己上下楼梯、自己穿脱衣服,大部分幼儿会整理玩具,会自己剥蛋壳、虾壳。可见,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练,比过去传统的示范、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不仅促进了幼儿小手机能的发展,使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激发了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萌发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们在擦桌子,很多幼儿提出要自己擦,而且擦得都很认真,很像样子。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家抢着帮妈妈干活,能自己穿衣裤,学着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大人帮忙。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通过教育实践,我感到,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切实可行的。它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扭转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教师要重视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

总之,只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因人施教、因时施教,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整体目标出发,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制订科学周密的计划,重视小班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的培养,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形,从小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从现在标准来看,培养幼儿成为现代文明人,将来成为世界的有教养的人才,养成教育成为素质高尚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看,社会越是进步,科学越是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曾有一名人这样说过:“良好习惯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可见养成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关键。

二、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养成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以常规教育方法和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

2.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宿舍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生活习惯教育一般以规范和制度影响的养成教育方法为主。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4.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5.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如在寝室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常规训练为主。 三、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四、赢得家长的配合。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

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养成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总之,把幼儿养成对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养成教育,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素质。

培养小班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的主动性

看着孩子一天天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培养目标也随之不断的深入。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培养常规,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盥洗、进餐、喝水等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拿喝水这一环节来说吧!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室内外气温比较干燥,为了减少冬季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加大了幼儿的饮水量。但在观察中发现小小一杯白开水,对于孩子简直象一杯“苦水”很难下咽,有几名幼儿如:葛苡桐、张成浩小朋友都需要老师每次来喂,但老师喂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张成浩小朋友连杯子都懒的拿,水送到嘴边喝上一口就含在嘴里不动了;邢潭一然小朋友在家喝惯了“甜水”对白开水不适应,所以在喝水时她总是不配合,有时候一上午都“滴水不进”,有时弄得我们也没办法只好妥协,给她冲上一杯“甜水”。面对孩子喝水困难的情况,我们也积极请家长与我们配合,想“双管齐下”攻下这个难关。但经过一段时间,几个家长又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我们,对我们说:“我们也没有好办法,希望老师再想想好主意。”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孩子主动喝水呢?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在自然角准备了一些植物(大蒜、豆苗)、水杯等,请孩子每天给植物浇水,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孩子就发现不浇水的植物就会死掉。我们又利用班中的壁面,设计了一个“宝宝今天喝了几杯水”的主题活动,我们利用废旧纸盒、挂历纸等,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鱼宝宝,幼儿每人选一个喜爱的鱼宝宝贴上自己的姓名。我们再为幼儿准备一些即时的“泡泡”,每当幼儿喝完一杯水后,我们就请他为自己的鱼宝宝贴上一个小泡泡,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可高兴了。每天他们一喝完水,就三三两两跑到自己的鱼宝宝那里贴泡泡。葛苡

桐和张成浩小朋友的主动性也高了,被调动了起来,喝水的速度不光快了,而且还经常对其他小朋友说:“这是我的小鱼,我要喝多多的水。” 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喝水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还要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进餐、盥洗、入厕等方面的自理能力。

教育随笔:留一半给孩子

小班孩子年龄小, 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如果一味帮他们做,就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锻炼机会,要是让孩子们都自己做,孩子们又实在做不了。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采取了从“留一半给孩子”的做法,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在午睡起床时,大部分孩子不会穿鞋,都嚷嚷着让我帮他穿,我就帮每个孩子穿上一只鞋子,并要求他仔细看老师是怎样穿的,留下另一只让他自己学着穿,看谁先学会穿鞋子,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有了,都抢着自己穿另一只鞋子,我一边帮助指导,一边及时鼓励和表扬每个孩子,不长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己穿鞋子了。

生活方面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正确引导,留一半让孩子自己做,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育随笔:让每个孩子都会说:“我自己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进入幼儿园后,许多小班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脱穿简单衣服等。经过一学期的锻炼,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在自理发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回想起以前他们点滴,我真为现在的他们而感到高兴。

还记得3岁的杰杰刚上幼儿园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他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老师过去喂他,自己一口饭也不吃。刚开始时以为他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后来,我们与他的妈妈交谈,了解到原来喻成杰这几天早饭都是吃的面条,而且都是奶奶追在后面一口一口喂的,虽然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不过吃得到处都是,还经常洒饭,爸爸妈妈嫌他把衣服弄脏了,就不让他自己吃,而一直喂他吃饭,结果养成了到现在还不会吃饭的习惯。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与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看着以上的案例,我认为,这话确实值得深思。

后来我们和他的奶奶商量:每天早饭都吃粥,然后观察他的午饭情况,经过几天下来,杰杰终于慢慢的拿起勺子,一口一口的自己吃了起来。现在的他可以自己吃饭,再也不要一口一口喂了。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如上面所说的喻成杰,因为家长的包办导致孩子在幼儿园里不会吃饭。所以,我们除了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很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集体生活时,家长和幼儿都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因此更需要我们做好家园

沟通工作。就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能力、行为表现等与家长定期、经常地进行沟通,使家长能感受、体会孩子在自理过程中的能力进步。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能在家、园一致的环境中养成。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反馈,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教育随笔:添饭的启示

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一天正值午饭时间,我正忙着为幼儿盛汤,俊俊小朋友吃完一碗后,似乎等不及我给他盛饭,就自己上来动手舀饭菜了,回到座位上他得意地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今天我自己舀的饭。”顿时,许多孩子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动手盛饭呢?于是我便说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来添饭。”这一说还真灵,只见平时吃饭爱说爱笑、慢条斯理的陈洋此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上来添饭了。她一脸兴奋的表情,骄傲地说:“老师,我吃完一碗了。”“真棒”我立即伸出大拇指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表扬,并顺势鼓励她:“你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就可以天天上来自己添饭了。”

从那以后,她吃饭有了很大进步,而且自己添饭的小朋友也增多了。幼儿自己添饭,看似小事一桩,却可以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从平常的生活小事着手。

由此,我受到启发,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

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去锻炼和练习,能力才会提高。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放开手脚,相信孩子,凡事让其大胆去尝试,不要总认为“孩子现在太小,等其长大了再学也来得及”,“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其实,孩子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不断学习,慢慢地巩固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我们给予更多的鼓励,孩子们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

随笔:让孩子学会自理

我班的果果小朋友,最近总是穿得很单薄,今天天特别冷,我便打电话让她的妈妈给孩子送棉袄来,果果的妈妈和我说在家里硬给穿上,可走得事后又脱下来,并且说在幼儿园里不会穿脱,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虽然我任教的是中班,可毕竟还是四、五岁的孩子,我也确实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便利用业余时间教孩子们穿脱衣服,并且进行比赛,还教孩子们系鞋带、扣纽扣。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班的幼儿基本上能够独立、有序的穿脱衣服、系鞋带等,而且来到幼儿园后,会把衣服整整齐齐的叠放好,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保证让每个孩子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随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师,我的剪刀找不到了?”“老师,我的书应该放到哪里?” “老师这个我不会……”,孩子们的这类种种问题还是时常会浮现,我开始担忧,开学初或许因为对于物品不熟悉,对于程序有点短暂的忘却情有可原,但现在已经是小班下学期了,孩子们该是能很好地去解决这类生活小问题了,但显然我高估了我的这群孩子。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孩子该有的成长呢?过多的干预,让孩子也慢慢习惯了接受,习惯了求助。

于是,我们决定对班级幼儿的生活教育来一次大的变革,让孩子学会做事,真正展示小班幼儿该有的自主、活力和风采。 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为小班幼儿,他们自理能力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巩固他们既有的生活能力外,我们也应该为其制定一些新的生活技能学习,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因此,我们试着相信孩子是很棒的,开始让孩子去实现服务自我:自己整理饭后桌面和地面,自己接水漱口,自己起床叠被,自己便后擦屁股,生活过渡环节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学习活动前自己做好准备工作如取蜡笔、铅笔、胶水等……,设置小值日生主动帮助老师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周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在榜样演示中孩子们很快地学会了更多的生活本领,这不单是一个动作的学会,更多的是幼儿一种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育随笔: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前些日子看到读者上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好好生活,天天向上》。原番不改把这个题目拿来,不想生搬硬套也不想假借名文。实在是联想到幼教的宗旨觉得这个题目和幼教有着不谋而合的意味。我们这些人都是在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警句中成长起来的,突然一句“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着实让我玩味了好一阵子,不竟为笔者的这种说法拍案叫绝。

其实生活真的包括很多方面:工作、享受、娱乐、与人交往,当然也包括了学习和个人进取。国外的幼教提倡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国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其目标也不约而同地指向孩子们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孩子人生最初接收正规教育的是在幼儿园,他们从每个家庭中来,由于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不同,所以孩子们入园时也是各有所长偏重。不过最普遍的是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很薄弱,可以理解,在一个家庭中几乎是两代家长带一个孩子,他们都是家里的小祖宗,金疙瘩。在家所需要劳动到他们的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就连走两步都被心疼要累的哦,到了幼儿园很多家长都会私下里跟老师提醒多多关照自己家的宝贝。

上星期五我园举办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们参加了孩子们的半日活动。在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用点环节时,很多家长都感叹,还是要上幼儿园的,上了幼儿园孩子变能干多了。点心环节我们安排了让小朋友擦桌子,在小组用完点心以后,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桌面清洁,如果有饼干屑,就清理掉,整个过程我们没有为孩子代劳什么,有困难都是在老师的口头指导下完成的。虽然很多孩子在家是宝贝疙瘩,但是不管有多心疼孩子的家长,其中不乏爷爷奶奶,都说孩子们是要动动手的,而且动手以后,变得懂道理了。我们看到家长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心中的担忧才稍稍平息。在开放日之前,我们就孩子的

点心环节也做过商讨,是否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擦桌子、要不要帮他们端好牛奶和点心、小组长要不要用。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和家长们做了一个简短的交流,他们也都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并主动和我探讨了如何在家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什么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如何让孩子愿意动手等等。

生活常规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又重大部分,孩子们需要学会自我服务,学会生活自理。如果不给孩子们提供锻炼的机会,那这些目标是永远达不到的。当幼儿吃饭掉了米粒,我们要要求他们吃完了把桌子上的米粒捡到剩菜盘里,而不是简单把桌子擦干净就完事了;当幼儿不小心把饭碗撒了,我们应该及时地提醒他快把地上的饭清理干净再重新来盛饭,而不是一声叱喝后自己把地板擦了。当孩子玩热了,我们应该及时提醒他脱衣服并把衣服自己放到整理箱内,而不是直接帮助他把衣服脱下,任由他头也不回地继续玩……每一个状况发生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后悔和指责,我们要尽快地提醒孩子该如何处理,让孩子们在将来独自面对事件的时候也能够自己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等待和茫然。一个连生活能力都没有的人何谈好好生活,享受生活,现在媒体经常有报道某某学生因为不堪压力自杀或者出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是不是也和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系呢?或者也是不重视孩子能力培养的直接后果吧!

有了生活的能力,才能够谈及好好生活,生活的好了,自然就有了积极的心态,让我们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把动手的机会还给他们,创造让他们好好生活的可能吧!

教育随笔:玩具哭了

一天早上,我一走进活动室,便发现满地的玩具,我很生气但没有发火,而是轻声地说:“孩子们,你们听,谁在哭?”孩子们马上平静下来,教室里一点动静也没有。过了一会,然后纷纷站起来“谁也没有哭啊”!我摇了摇头,很认真地说:“怎么没有,你们仔细听一听,好像是玩具在哭。”孩子们趴在地上听,浩浩奇怪的问:“老师,玩具为什么哭?”“因为你们刚才把玩具扔在地上,有的小朋友还用脚踩它,所以玩具就哭了,不想和你们做朋友啦,因为你们一点也不爱护它,它说它要到其他幼儿园去,因为那里的小朋友很爱惜它……”

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便马上轻轻地收拾玩具了,好像怕把它弄疼了!

我赶紧利用时机,对孩子们进行爱惜玩具的教育,同时教孩子们学习儿歌《爱惜玩具》,孩子们记得非常快,而且在今后玩玩具时,嘴里不时地说:“玩具玩具真有趣,天天跟我做游戏,轻轻拿,轻轻放,不扔不摔要爱惜” 。

教育随笔:放手也是一种爱

孩子们升中班之后,各方面能力初具。我尝试着从生活中和学习中适当地放手,逐步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

在平时的数学课中,我尝试让几个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老师发书,逐步培养几个小组长,经过一段时间,几个小组长很快认识了班中所有的孩子,(包括今年新入园的宝宝)。能很快的在我说出小朋友的名字后,把书发放到这个孩子手中,很快地对号入座了。又经过一段时间,我惊奇地发现几个孩子认识了其他小朋友的名字,不用我说出名字,他们就能看着名字,自己发放几本书了,这可是出乎我意料的,心中不仅窃喜。我表扬了这几个孩子,其他的孩子也开始用心记忆一些名字了……

在生活中,我根据班中孩子较多,集体做事情比较杂乱,采取分组入厕、洗手,分组取放学习物品如图书、画画本、以及油画棒等等。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秩序井然有序,又便于老师照顾看管。 在我们幼儿园一天的工作中,如果事事都要我们老师亲历亲为的话,那么我们一天的工作会很辛苦,而孩子们也会因为我们的代手代劳,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

所以,好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放手,因为放手也是一种爱,是一种培养。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在动手中学会用脑,独立的思考,从而自己来解决问题,增长本领。所以让我们学会放手吧,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教育随笔:征征会入厕了

王征是我班一个活泼、聪明而有些倔强的小家伙。入园以来他就有个小毛病,每次我带孩子们入厕,征征每次都是走到厕所门口,停在外面不进去,问他为什么不去入厕,他都会说没尿,所以我就认为孩子既然不想入厕,就算了,也没太在意。

这天下午,离园时间到了,我组织孩子们正准备站队离园,发现征征走起路来不对劲,走近一看,才发现孩子是尿裤子了。等见到来接孩子的征征妈妈,跟家长谈起孩子在园入厕的事,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家里从来就不入厕所大小便,孩子在家是在院里随地大小便的。听了家长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征征为什么每次老师带孩子入厕时,他为什么说不尿和这次尿裤子原因了。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情况后,我和搭班老师在以后入厕时,都会督促孩子入厕,可孩子每次还是说没有尿,不入厕,对于倔强的征征入厕这事我们伤透了脑筋,也拿他没办法。孩子虽然再没尿过裤子,但我对征征不入厕这事一直记挂在心上。

一天,我从家里给孩子们带来了石榴、胡萝卜,要给孩子吃。我就想到了征征,就对孩子们说:“宝贝们,我们要吃好东西了,大家先去小便,小便完回来,洗干净手,老师就分给你们吃,好不好?”“好!”小家伙们一听有好吃的,都很兴奋。当然我特意嘱咐征征:“你小便回来,老师会先给你,给块大的。”在我和小朋友们得鼓励帮助下,征征终于走进了厕所。回来后孩子还兴奋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会自己入厕小便了。”我冲孩子笑笑,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当然还给了他奖励,一块大石榴,孩子小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就这样,从这一天这时候起,征征会入厕了。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找到原因,采取措施,使用一些“非常”教育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育随笔:纠正幼儿偏食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最重要是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从而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与家长沟通,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班幼儿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不少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利用平时的家园栏和家访,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平衡膳食,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只有合理的营养才能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通过游戏儿歌等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 我们通过儿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小

竞赛,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三、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 1. 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

教育随笔:玩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班孩子年龄小,依赖性比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尤其在重智育的今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常常被家长忽略;尤其是爷爷奶奶,他们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做不好,在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就事先替他做好了。

可是在幼儿园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十个孩子,如果像孩子的爷爷奶奶那样,怎能照顾得过来,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天,户外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蹦蹦床上玩,鞋子在地上脱了一大堆,立刻意识到:可以“在玩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何不来一次穿鞋比赛。于是,我忙招呼孩子们,跟孩子们讲明了比赛规则。

比赛开始了,只见几个能力强的孩子迅速地把鞋穿好,高兴地跳起来,欢呼着,庆祝自己的胜利。最后只剩下张吴杰小朋友了,只见他哭腔着脸说:“我穿不上,我穿不上……”别的孩子也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张吴杰不会穿鞋,他哭了”。我说:“没事,杰杰很棒,一定能穿上”。他听到我的鼓励后说:“我能穿上的”。我表扬了他,小朋友们也在喊:“杰杰加油,杰杰加油……”他在我的鼓励下、在小朋友的加油声中慢慢的学习穿鞋。就这样,杰杰在小朋友的加油声中、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把鞋穿上了,并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家为他欢呼、为他鼓掌,我冲他伸出了大拇指,他笑了。

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老师不吝啬鼓励、表扬和夸奖,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随笔:倩倩午睡

这几天早晨,倩倩总是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我感到很奇怪,与其妈妈交谈,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原来,倩倩的哭闹是因为不愿意在幼儿园午睡引起的。这孩子不喜欢午睡,每天上床后总要翻来覆去折腾很长时间。为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其下午能保证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老师往往要当众督促几句:“倩倩,快闭上眼睛睡觉!”,“倩倩,不要乱动了,该睡觉了!”,可这几句很平常的提醒语,却成了她不愿意来幼儿园的理由的。那天,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去幼儿园时,她直言不讳的说:“我不喜欢午睡,老师说我了。”她妈妈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说:“老师说你是为你好呀,不是吗?”,倩倩小嘴伶俐的说:“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小声点,别让小朋友听见呀?”听了倩倩妈妈反馈的情况,我突然意识到是老师督促的话语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倩倩要面子,自尊心很强,老师不应在当众面前数落,使其难看。可见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尊重其个性,要因人而异,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那以后,我尝试着改变原来“逼”倩倩午睡的做法,要求倩倩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坐着看一会儿书,或者躺着休息。我发现,没有压力的倩倩有时玩着玩着竟甜蜜的入睡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