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

2020-09-24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作者:纪昀

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培养语感。

2、解词译句,感知文意。

3、分析形象,感悟道理。

4、质疑问难,学会思辨。

厨师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直隶和间府献县崔庄(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清代学者、文学家。82岁病逝,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之意,谥文达,世称文达公。纪昀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文书》总纂官。著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薇草堂笔记》等。

一、初始作家 了解作品

《阅薇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编写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

约40万字。内容多为狐鬼怪谈、奇闻轶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薇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与《聊斋志异》一起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

二、准确诵读 培养语感

(一)读清语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总/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二)读清语句

断句方法归纳:

1.用词断句:

(1)句首及句末语气词:渐沉渐深耳。不亦颠乎?

(2)句首句末的专有名词、代词:尔辈不能究物理。

(3)句首的连词、副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2.根据句式断句

(1)四字句: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固定结构:不亦颠乎?

3.根据句意断句:评点寺僧——分析石头与沙子的性质——得出结论——嘲讽寺僧——众人态度。

(三)读出节奏

(1)求二石兽/于水中

(2)是/非木杮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必/于时下饮水处/啮沙/为坎穴

(5)遂/反溯流逆上矣

(四)读准字音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钯pá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穴xué 转转zhuǎn 溯sù 欤yú

三、解词译句

(一)译一译,说一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临】靠近 【干】岸边 【圮】倒塌 【焉】于之

【阅】经历 【募】募集 【求】寻找 【竟】最后

【棹】(划船) 【曳】拖 【迹】踪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帐】设馆教书 【闻】听说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

【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为】被 【去】离开

【乃】是 【坚重】坚硬沉重 【松浮】松散轻浮

【湮】埋没 【耳】罢了 【颠】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凡】凡是 【盖】连词,表示原因 【其】指水 【之】的

【啮】冲刷 【为】行成 【坎穴】坑洞 【倒掷】栽倒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是】像这样 【转转】一再翻转 【已】停止

【遂】于是 【溯】逆流而上 【固】固然

【如】按照

【但】只

【得】找到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吗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记一记,练一练

1.解释下列居中红颜色的词。

(1)阅十余岁,借募金重修…… 经过,经历 阅历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终了,最后 有志者事竟成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为坎穴。 冲刷 啮齿动物

2.写出下面红颜色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寻根究底,学究无人,研精究微

(2)是非木杮。 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

(4)一老河兵闻之…… 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了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也就是要读清语句,读出节奏,读准字音。接着解词译句,把握了文章大意,了解了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大家要将本课中的重点文言词句分类归纳,理解记忆,并将整篇文章背诵下来。下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本文蕴含的深刻哲理及说理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