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探究如何体现图画美及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学习鉴赏园林的方法,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的语句,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初步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2.合作探究苏州园林设计特色,领略苏州园林具有的自然意趣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山水泉之乐,达到的“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优美境界,认识中国江南高度的居住文明和当时城市建筑之美和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感情。
3.合作探究本文作者是如何科学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学习如何科学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苏州园林,观赏宛如一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鉴赏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设计美,用漆的色调美。在欣赏中体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2.探究苏州园林自然之趣的设计特色。
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是处处体现为一种自然之趣,通过让同学们小组探究的方式,比较分析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在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从而体会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匠心独运之处。
3.学习如何科学地说明事物。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新课导入:形象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方法:创设情景,欣赏苏州园林之美导入。
1.播放音乐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苏州园林美景。边欣赏边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观赏苏州园林的感受。
2.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导:“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苏州之美在园林,这里山水秀丽,园林典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批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也扩展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评价。”
今天就让我们根据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介绍以游览者的身份走进苏州园林,去欣赏苏州的园林之美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一)学生默读课文,勾画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语句。 (二)学生交流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细读文本:探究苏州园林之美
(一)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探究苏州园林的美。
1.我们已经知道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是美的,可你们知道图画的美来自哪里吗?
学生谈看法。
指导:图画的美来自生活和自然。画家将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画出来就成了一幅图画。注意,图画中景致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具有美感的图画来。苏州园林的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2.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请同学们带着欣赏的眼光,选取你认为最美的一点,去鉴赏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杰作。
(1)指导:
内容上:选取一点来鉴赏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
形式上:可以是自己独立探究,也可是周围四-五位同学合作探究; 方法上:研读课文,画出关键句子,并进行圈点评注。 (2)探究成果交流。
学生可能首先会从四个讲究来谈。再是从局部来谈。教师注意引导。 师:这四个讲究是从什么角来布局画面的?(明确:整体上) 师:整体上具有了图画美,局部上是不是就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心思了呢?哪些细小的地方也注意到了图画美?
(明确:不是,他们绝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二)探究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
1.师:从四个讲究到三个局部,苏州园林皆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
2.全班分成七个探究学习小组,每组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构图,门窗的设计,建筑色彩等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探究分析每一幅图画中蕴藏的设计匠心,体会其中的自然之趣。
具体要求:选择一个方面,朗读相关语句,讨论设计者的设计用心和其中如何体现出的自然之趣,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 3.学生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随着作者走进了苏州园林中,探究苏州园林美的真谛,即自然之趣。
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不用依据课文写作顺序,你们小组研究的是拿一个方面就说哪一个方面,自由发言。 (2)各小组自由发言。 ①亭台轩榭的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自然之美体现在:在布局上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而且在设计上故意避免对称的这种安排。因而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形成美术画特色而不是图案画。
教师追问:对称建筑布局不美么?故宫博物院就在对称布局中体现出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弘之美,怎能说对称的建筑不美呢?
学生回答。对称的建筑布局也是美的,但人工雕琢的痕迹很明显,在美中是一种方正图案之美。但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目标是自然之趣,目的让人有回归自然的真实感,因而有意模仿自然,突出自然之美。
② 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
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体现在: 假山堆叠艺术美。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因为它们将假山堆叠成自然的重峦叠嶂,为了增加其自然真实感还配合着栽种有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教师追问:你们说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不一样么?
学生思考回答。“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例如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就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独创的一项艺术活动产品,给人回归自然的美的享受;“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假山的堆叠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但仅有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能具有艺术性,不一定带给人美的享受。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其生平多阅历,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和布局,所以假山的堆叠不仅有技术更能体现艺术,这才是自然之趣得以体现的真正原因。
适时拓展:展示狮子林假山风光。并作如下介绍: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全园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上道路崎岖盘旋,山中洞府曲折幽奇。山顶奇峰林立,怪石纷呈,有如群狮会聚,形态各异,故取名“狮子林”。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就是对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的极好的盛赞。
池沼布置配合美。池沼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水里种荷花养鱼,又是入画一景;池沼与园林的整体灵活布局,或为中心,或为河道,一切均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桥梁安排决不雷同,避免对称,取其自然;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布置几块玲珑石头,种些花草,因而从各个角度看均为一幅完美图画。(明确:池沼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
③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
树高低变化之美,花草季节互补之美,无不体现自然的乐趣; 树木花草的修剪也取法自然,决不留人工的痕迹。
④ 近景远景的层次之美。
设计者巧妙运用花墙、廊子、镜子,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教师追问:在增加园林景致深度时,匠师们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教师继续追问: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增加园林景致的深度呢?看苏州园林图片,注意墙壁上的漏窗和廊子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漏窗和廊子,使苏州园林的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⑤ 角落的构图,门窗的设计,用漆的色调之协调美。
角落的图画美。阶砌旁、白墙上栽些花草使游览者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门窗的图案美。图案设计和雕镂简朴而别具匠心,成为摄影家的最爱。
建筑色彩美。用漆多用天然漆为了突出自然之色,墙壁、屋瓦、方砖等都为自然本色,颜色与草木配合协调,映衬花草的明艳。
四、课堂总结
(一)学生总结
师:在以上的探究交流中,我们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鉴赏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你能总结一下你在游览中学到了什么?
(二)教师总结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给我们修建出取法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自然之趣是其美的实质。苏州古典园林是具有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它宅园合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山水泉之乐,达到了“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优美境界。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工美为一体,反映了中国江南高度的居住文明,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科学技术风格和艺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人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希望同学们能从本文悟道更多的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第二课时
五、学习作者科学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1. 作者是如何科学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呢?
教师过渡语:苏州有许多名园,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要想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绝非易事。作者是如何科学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呢?
2.学生合作探究。 3.学生交流。
明确:(1)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按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2)为了更好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采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收到了很好效果。(3)说明语言多样性。体现在表达方式多样,用词精炼、准确、周密,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等。说明文的语言并枯燥,而是充满了情趣。
(4)另外,作者熟悉苏州园林,观察仔细,因而能准确加以说明。 教师补充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1894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还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创办了刊物《课余丽泽》。他们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并向上海的《民立报》等报刊投稿。1913年夏天,叶圣陶与顾颉刚一起去游览拙政园,那天正传来袁世凯镇压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气方刚的叶圣陶义愤填膺,挥笔写下《游拙政园》五言诗一首。诗中开头描写拙政园的旖旎景色:“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朗……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接着笔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自然景色幽雅秀丽,现实生活却十分黑暗恶浊。他借景抒情,表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对反动统治者的强烈仇恨。
1936年秋天,叶圣陶陪同好友朱自清游览了苏州的几个园林,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假山》一文。虽然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只有十多个,但他对苏州园林还是相当熟悉的。
叶圣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在《假如我教〈苏州园林〉》一文中说: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六、课堂总结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感受了苏州园林之美,同时也使我们获得了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那就是欣赏园林时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提高了我们园林欣赏水平。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教学反思】
我看说明文的教学
一、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读者以全面、具体的印象。在文章中,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作者都没有用任何一处具体的园林作例证,作者所谈的特点是苏州各处园林所共有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侧,逐次介绍建筑物。这种顺序安排,既符合一般的游览参观习惯,也符合故宫各建筑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说“屏”》是一篇小品,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是作者对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之情,让他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
二、“教师用书”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说来,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要求学生能说出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其作用。
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
三、困惑与出路
说明文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同时,交给人们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而我们的教学只重视了前者,往往忽略了后者。学生对说明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何在,关键是我们说明文教学只重视了前者。课标“总目标”指出要“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阶段目标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只要一看“教师用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会发现,目标的2-6仍然是围绕可操作性的知识点来把握的,试想,这么多年来都按这些来教学,学生能有阅读兴趣吗?
本单元有三篇比较规范性的说明文。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绝非只让学生懂点建筑学上的对称与不对称,教学《中国石拱桥》也不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就行了,更不是每篇都按“抓特点-明顺序-析方法-品语言”来学习。石拱桥如中国画似的弯月,苏州园林的水榭亭台、假山池沼,故宫的青砖黛瓦,这些设计的精神和社会人心紧密连在一起,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紧密交融在一起。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本对话,在互动中得以完善、提高。比如中国石拱桥的设计其科学态度首先体现在要对人们、对社会、对历史认真负责上,这一点必须让学生认识到。
再从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来看,我们更应重视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试题中说明顺序的把握、说明方法的把握及作用的分析、说明语言的体会越来越少,而着眼于说明文内容的信息筛选题相当多,考查选文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连的试题如提建议、谈认识、合理设计、写公益广告、探究现象等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抓特征的说明文教学方法只是学习说明文最基本的方法,所考查的此类试题也是最简单的试题,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必须按新课标要求教学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