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日教育差异

2021-09-15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作为国民教育的对比,大概可以分为体制、内容、目的以及对象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比如同样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当然各有所长,需要互相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更多。比如,“80后”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些年轻人有许多地方需要向日本同龄人学习,家庭以及学校都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只有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中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才能进步,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中日教育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教育现状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已经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每年全世界对旅游者的评比中,日本人总是名列前茅, 2006年日本排位第一,中国排倒数第三。

日本的教育机构中有70%以上是私立大学,有80%以上的短期大学也是私立性质的。由此可见,日本私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年都给私立大学拨不少补助金。当然日本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自从80年代开始,日本实施“宽松”式教育,几次减少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无理想的人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60万不愿意学习和工作的日本青少年,日本政府和民间有关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正在进行改善,但是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能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向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最高学府——“太学”,并设置了博士。中国这一传统的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在日本根深叶茂,而在中国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落后了,现在有人讲,美国沉疴太久,日本日臻极限,中国才刚刚起飞,并有巨大潜力,我国要想抓住这一机遇,保证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发展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于教育。

2. 教育制度

教育的根本是对人性的修养。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一样,是6、3、3、4的格局,其中前两项为义务教育阶段。早在1920年,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就达到了99%,其中6~12岁的小学阶段教育尤其值得称道。儿童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尤其应该注重对道德、观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在孩童阶段学习明辨是非、读写记忆。就像人的初恋一样,对事物最初的印象,往往决定了成年后的心之所向。

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

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全民入学,中国的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约与日本相差二十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

3. 家庭教育

4. 社会教育

日本的社会教育含义与我国的社会教育含义稍有不同,它具有区域性和公共性两大特性。与我国所指的社区教育这—术语非常接近。

现在,在日本从事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有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设施、妇女教育设施等。这些机构十分重视与其他—些社会机构(如社会福利设施、职业训练设施等)的协作、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吸引它们从事与配合社会(社区)教育活动。

这些功能不同、对象各异的设施为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所。这些设施,除用于开展《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还被用于开展以社区内全体成员为对象的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有组织、有目标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会教育活动。其中有主

要对年轻父母进行有关组织家庭,实施家庭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幼儿教育;在实施各种对象的社 会教育活动时,其形式亦是丰富多彩的,有青年学级、成人学级、妇女学级、高龄者学级等各类学级,有青年教室、老年教室及各类讲座和集会等。日本的正规学校也对社会开放,各种综合性大学、短期大学、业余大学及名目繁多的专业技术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在学校假期及普通节假日,有不少学校对社会开放,给学校周围的一般居民利用学校各种设施的机会,并由学校的教职员在这种场合向一般市民传授各种知识,这是日本实施社会教育的又一种途径。

而中国的社会教育没有这样的开放性和普遍性,以至于出现民族及个人的素质文化差别。只听伟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没听说过“死记硬背使人明智”的,背出书呆子的倒是不少。造成中国中学历史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现今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都在其列。这里仅就传统文化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发表个人看法。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七八点钟出生的太阳”,虽然我们中国的教育有些不足,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弥补,做好自己。第一,竞争意识。其实,我们每个中学生都懂得所谓“竞争意识”的含义,但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呢?我们之所以要做,正因为它很艰难。

第二,创新意识。事物是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的。一个民族若想崛起,一个国家若想强大,它的人民必须有这种意识。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大有必要的。

第三,自我表现意识。我不希望中学生说“我行”的欲望被压制、被束缚,就像老北京的一句俗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如此“眯”下去,何时是尽头?

在21世纪,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每个中学生都应以全新的自我姿态出现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超越自我,努力创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现代社会没有坐而论道,只有学以致用。中国不需要高谈阔论的“坐谈客”,而需要能办实事,能拿出可行方案,能提建设性意见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的历史教育,也不该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那些史数字、史料,而是能解决现实和未来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