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为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智力支持。由于皖江城市
带的城市大多都是一些中小型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区域人才资源匮乏。皖江城市带要融入长三角,顺利完 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使命,建立配套的人力资源支持势在必行。因此,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以降低 人才引进成本、提高人才利用效率,成为关键的一步。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皖江城市带;人才共享;机制构建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 2022 )03-0063-04为了打造安徽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长江经济 带建设,国务院于2219年3月批复了《皖江城市带
人才共享,是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顺利承接产业 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规划》正式明确了建 设皖江城市带这一战略性目标,皖江城市带包括了
一、皖江城市带实现人才共享的必要性(一) 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内 部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将逐渐被消除,长三角
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池州、滁州、巢湖、宣 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旨在利用
长江这一天然水路交通要道,把皖江城市带打造成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发挥安徽
将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区域市场。安徽省作为长三
省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最终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 化发展。然而从《规划》出台至今,已经过去了近3
角的内陆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上海、浙江和江苏
低下,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江浙一带的传统、夕 阳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重化工业等将向低梯度
年时间,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究 其原因,缺乏配套的人力资源支持,未能建立起皖江
的安徽省转移。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 移的桥头堡,在承接长三角转移产业上具有地理和
城市带人才共享机制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2215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资金、技术、 人才等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流动将更加顺
政策上的优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对转移产业的吸引 力,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皖江城市带应该 积极做好配套的人力资源方面的谋划,从人才培育、 引进、人才共享机制构建等方面着手,为承接长三角
畅。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在对皖江城市带 现有产业结构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必然改变皖江城
市带未来人才需求的类型。皖江城市带中的各个区
产业转移提供必备的人才保障。(二)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皖江城市带必
域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各个区域需要进行各生产 要素的共享与交流,这样才能实现各区域经济发展
的共赢。因此,鉴于皖江城市带现有经济及人力资 源现状,建立皖江城市带人才共享机制,实现各区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技 术等生产要素进入。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过程也是皖 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然而一
收稿日期:2020 -04 -11个区域的发展仅依靠技术、资金也是不行的,一个区 域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作为支持。人力资 源作为一种高能动性、高弹性生产要素,能够将资 金、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但是相关数据显示,近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2710年校级科研项目一皖江城市带人才共享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9710RW071 :作者简介:张莉娜( 1979—),女(汉),河南安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64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大城市极化作用的影响下,皖江 城市带高级人才流失严重,这严重制约了皖江城市 带该技术含量的现代制造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同 时也加剧了皖江城市带内部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竞
争。因此,皖江城市带有必要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 现区域人才互通、人才共享,为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
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能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降低人才引进成本近年来,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
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很多
城市开出了优厚的人才引进条件,展开了激烈的 “抢人大战”。这种盲目的“抢人大战”不仅降低了
人才利用效率,而且也提高了人才引进成本,增加了
政府及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进而阻碍区域经济发
展。实际上,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需要区域内各城
市相互协作,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为各城市营造一个 有利的经济大环境,各城市都能够从中获益。所以,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应该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避
免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实现人
才在区域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以此提高 人才利用效率,降低人才引进成本,进而对区域各城
市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二、皖江城市带人才共享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共享受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一方面,由于皖江城市带在区域地理空间分布
上非常特别,不同于常见的平面网络状布局的城市
群,而是沿长江呈线性分布的带状结构。这样的空 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间的多方合作;另 一方面,皖江城市带中除合肥、芜湖两个城市规划较
大、经济实力较强外,其余城市规模小,经济发展落
后,而且囿于各自利益,不能够从宏观上去看待区域 经济发展问题,导致各城市之间在很多方面竞争实
际大于合作。具体到人力资源上,一方面,受地理分 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间人 才共享的客观阻碍因素较多。虽然,经过近十年的
发展,皖江城市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已经
消除了部分阻碍要素流动的障碍,但是皖江城市带 区域内人才流动的障碍还大量存在,例如皖江城市 带各城市的医保、社保、养老等还不能互通,户籍制
度还没有消除,这些制度上的障碍严重阻碍了人力 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如前所 述,各城市囿于各自利益,主观意识上缺乏人才共享 理念,没有构建人才共享机制积极性。(二)人才引进政策趋同,竞争激烈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纷纷出台了各项人
才引进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引进人才的落户 政策、住房优惠补贴政策、子女义务教育优惠政策、
科研创业资金支持政策等硬件方面。这些政策不仅 文本内容趋同,而且各市的标准不断拔高,使得皖江 城市带内出现了激烈的人才引进竞争。以池州和铜 陵相邻两市为例,池州市于2215年出台《池州市支
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就业创业住房保障 实施细则》,对符合规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池州 市购买首套普通自住商品房的,给予相应的购房补
贴。其中新引进的博士研究生、高级技师、全日制硕 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普通高校
全日制本科生,分别给予5万元、5万元、0万元、5 万元、3万元的购房补贴。铜陵市于205年实施
“铜都英才计划”,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
59万元的住房补贴,同时对引进人才的子女义务
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并且铜陵市委组织部牵头出台
《铜陵市引进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安置实施办法》, 对引进人才的配偶工作予以安置。据调查,皖江城
市带内部城市无一例外地在住房补贴、子女教育、配 偶安置等方面出台了类似的政策。这样的恶性竞争
一方面增加了各城市人才引进的成本,另一方面增 加了地方引入人才的盲目性,使得这些城市在人才
引进方面缺乏长远的规划,不能与本地区的产业发
展和自身优势资源相结合,只是盲目攀比,为“抢 人”而抢人,忽视地方实际用人需求与人才政策的 有机融合。一味地以高成本引进与本地区发展关联 度不大的高层次人才,导致引进的人才与地方需求
岗位不匹配,不仅影响这些高层次人才自身的职业 发展,也增加了政府和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造成公
共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且长远来看,这种
人岗不匹配的现象势必会造成人才的高流失率,使
地方用人进入恶性循环,从而达不到人才对经济的 支持作用。(二)区域内部缺之协调,未建立人才共享平台皖江城市带各市在人才引进、利用上基本都是 单打独斗——本地人才在本地工作,为本地经济、社
会发展服务,这实际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际上,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很多共同 点,随着城市间高速交通设施的大量修建和高速通
信网络的建设,人才完全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在一个
更大范围内发挥其效用,这样也可以节约各城市用 人成本,且能够给予人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价
值得以充分实现。但是由于皖江城市带区域内部缺
张莉娜,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人才共享机制构建研究65乏宏观的区域层面的协调组织和协调机制,致使区 域内部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共享平台,致使人才
共享缺乏平台支持。三、皖江城市带实现人才共享的有利
条件(一) 国内其他大型城市群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验
借鉴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区域间相互借鉴、学习 的过程,国内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做得比较成功的 有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这些大型
城市群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构建、运行和管理上进 行了比较成功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凸显出一些需 要注意的瓶颈问题,这些都给皖江城市带区域人才
共享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皖江城市带可
以吸取这些大型城市群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区
域发展实际,避免走更多的弯路,构建切实有效的人 才共享机制。(二) 区域内高速交通设施快速完善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在 高速交通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皖江城市带在 原有的水路、公路交通设施基础上,已经建立起了快 捷、高效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交通网络,这些举措
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以铜陵市和池州 市为例,在高速铁路建成前,两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在 1小时左右,而高铁建成后两市之间的通勤时间缩
短到9分钟。现在皖江城市带内部相邻城市间的
通勤时间均在30分钟以内,这就为皖江城市带内部
实现人才共享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皖江城市带 高校间已经尝试开展人才共享交流,组建了高校联
盟,鼓励各高校间教师互相交流,互聘教师到本校上 课、指导学生写作论文和开展学术讲座。这种实践
的实际效果较为显著,一方面可以弥补部分高校人 才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另一方面
可以以此作为区域间人才共享机制构建的先行契
机,为更大范围的人才共享尝试和最终的区域人才 共享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三)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突破了合作的空间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5G通信的普 及,空间和距离对城市人才合作的限制正逐渐被突破。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皖江城市带可以依托高速通
信网络,在某些领域打破空间限制,实现有效人力资源 共享。例如,在皖江城市带医疗、教育部门间开展远程 诊断、教学合作,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难
题,提供专家远程指导等,这些富有新时代特征的人才 共享方式,使区域人才共享更便捷、高效。四、皖江城市带人才共享机制构建对策
建议(一) 建立起政府层面的合作机制虽然皖江城市带内部各市的合作正逐渐加强, 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仍 然存在着行政区划上的限制和行政制度上的分割。
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有将本地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这就导致了各地区在合作的时候往往受到来自政府
行政方面的干预,致使合作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皖
江城市带在人才共享机制构建上要建立起政府层面 的合作与联系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来自行政政策
上的影响。在建立政府间合作联动机制的同时,政 府应当发挥顶层设计规划功能,一方面积极推动皖 江城市带地方政府的合作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 同周边兄弟省份的人才战略合作机制,在合作的规 模、领域和层次上寻求突破,从而实现对安徽本省甚
至整个“泛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⑴。(二) 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人才共享信息平台皖江城市带应该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区域人才
共享信息平台,皖江城市带各市应对本市的人力资
源存量情况,特别是对本市的高级、专业人才进行摸
底调查、分类,对可以共享的人才进行统计,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专家人才共享信息库,把信息库数据资
源放到区域人才共享信息平台中,各市可以在信息 平台中搜寻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区域内
的人才互联互通。(三) 协调人才引进政策,防止人才引进恶性竞争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为了吸引优秀人才 进入,纷纷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了大量优惠
政策,并引发其他城市效仿,在人才引进上出现了城 市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型城市, 为了降低来自大城市“抢人大战”的影响,留住人 才,也纷纷出台了类似的优惠政策。对落后地区来
讲,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人才引进确是一 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可解燃眉之急。但也存在不少 的困难和弊端⑵。皖江城市带城市规模小、经济发
展相对落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城市间人才引 进恶性竞争无疑会增加人才引进成本,加重地方财 政压力,因此皖江城市带在构建人才共享机制时,在
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应加强沟通协调,防止人才引进
的恶性竞争。各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应该为了有效进 行区域人才共享,推进协同创新的开展,进行完善知
识产权保护、保密等法律法规,衔接包括社会保障、
6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薪酬福利、住房补贴、职位评优等政策S彳]。(四)建立以项目为引导的人才共享机制现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树立人才共享
理念,以人才共享机制为指导,全面消除区域内阻碍 人才流动的要素。通过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可以实
如果把人才比作水的话,那么项目就是吸收人 才的海绵。随着皖江城市带内部分工与合作的进一
现人力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能够降低人才引 进成本,充分发挥人才在皖江城市带建设中的作用,
步发展,为了增强区域内部凝聚力,发挥城市合力,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可以在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科研项目上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一些经济、
并最终加强皖江城市带区域内部协作,实现区域发 展的共赢。社会、科技领域的大项目,并充分利用大项目的吸引
力将皖江城市带内部各个领域的人才吸收进来,为 皖江城市带发展出谋献策。同时,安徽省也可以依
参考文献托现有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等平 台,培养企业现有的科技人才,使其尽快成长成才,
[1] 李卉.浅析皖江城市带人才资源现状及其提升战略
t J ].蚌埠学院学报,2015( 3 ):156 -159.[2] 朱吉玉,朱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
开发研究[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614( 6 ):39 -72.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3] 付斌,程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路径研究
五、结语总之,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在实
t 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 ):6 -&[4 ]秦广虎,陶磊.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储
备对策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 1 ):28 -30.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Sharing in the Wangjiang City Bel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ZHANG Li
al.(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247000 , C澡蚤灶)Abstract : As d b五dgchcdd of Anhui Province to integrate into Yangtze River Delta, Wdnjidng City belt is an impor
tant region for Anhui Province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alents as the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WanjiangCity belt to under
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ecause most of the cities in Wangjiang City belt a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thc local economy is weak and the regional talents are scarce. For blending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complete the mission of carrying on industry transfer establishmentof supporting human resource is inevitable. Therefore,thc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talents sharing mechanism is a key step to decrease talents in
troducing the efficiency of talents utilization.Key words:integrd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WanjiangCity belt;dent sharing;mechanism constru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