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聊斋原型批评论文

2020-12-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07016146 刘皓琳

简析《聊斋志异》中的狐怪意象

序言:

约瑟夫〃坎贝尔曾说:“神话是集体的梦,梦是个人的神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身的弱点,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期盼能将弱点克服。男人心中的女人形象或者男人心中的女性成分即是这个男人心中的阿尼玛。正如女人心中的阿里姆斯一样。每个男人的阿尼玛不尽相同,男人会对心中的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通过中国清代文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各种女性形象的来分析中国文化中的阿尼玛意象。《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之一,从文学意义上看是以狐、妖、鬼表现人的特点,并借以揭露当时的黑暗现实还勾画出社会化进程,深刻揭示社会的特征和人性弱点。本文即是借《聊斋志异》分析文本中的阿尼玛意象。

关键词:阿尼玛意象,《聊斋志异》,狐怪,女性形象,男人 主要理论:

阿尼玛是由荣格提出的重要原型理论。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因而也可译为女性潜倾。阿尼玛诞生于男人和女人漫长的历史交往之中,对于男人而言,阿尼玛是荣格所谓的“一个海妖,一尾美人鱼,一个变成了树的山林水泽之仙子,一个优雅女神,或者是艾尔金的女儿,或者是一个女妖,或者是一个女魔”可谓变化无穷、姿态万千。荣格认为,阿尼玛既可带给男性无比的幸福,也可用各种各样的变形和伪装来捉弄男人,是女神和巫婆的结合体,带有善与恶的两面性。如果借用荣格的此一理论来看,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女梦和狐妖梦就是这个阿尼玛在不同场合的化身。

从男性个体来讲,在青年期个体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自我并不强大,承受社会的压力,或者说倾向于认同人格面具;另一方面,内心的阿尼玛原型开始觉醒,而自我内心的阿尼玛却还很陌生,给个体带来强烈的不适应、矛盾等体验。由此我们看到自我处于人格面具和阿尼玛原型的夹缝中,及不能完全认同人格面具还要不被阿尼玛俘

1

07016146 刘皓琳

虏。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投射到悲剧的故事中,就往往产生了一系列受人传颂的神话。 文本分析:

在《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当以狐妖、狐仙故事最为出彩。单从狐怪故事的发展来看,狐怪故事的基本特征就是将狐狸这一类动物人格化。这种人格化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了某种规律的。据不精确考证狐怪故事大概起源于六朝志怪小说。在《搜神记》、《搜神后记》中都有一定关于狐怪的故事。在六朝时期产生这样的狐怪故事原因在于,六朝产生了民族大融合胡人的生活已经影响了中原文化,胡与狐的谐音成了创作狐怪故事的条件。这也奠定了文学史上狐怪小说的发展。在唐代传奇中已经有了大量关于狐狸精、狐仙等漂亮动人的狐怪故事。直到清代文人蒲松龄将狐怪故事发展到巅峰,通过狐怪反应人世世态炎凉,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特征和人性的弱点。

狐狸精已经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特色的女性形象,不仅写出来女人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狐媚之态。这才是让男人最欲罢不能的气质。“狐狸精”往往被用来指称那些搔首弄姿,勾引有妇之夫的放荡女性,是一个带有极度贬义色彩的词汇。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当中所塑造的这些狐狸精的形象,虽然具有娇艳的外表和极度吸引男人的“狐媚”,但是她们大多善良多情、古道热肠,与坊间对于“狐狸精”的指责完全不相关联。也许这才是男人之所以沉迷于狐狸精的原因,蒲松龄是通过了男性的眼光解剖女性,比女性看之于女性更有深层次的一面。

在《辛十四娘》中故事通过冯生遇逢红衣女开始叙述了冯生与辛十四娘的一段情缘,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没有像电视里面那样演绎的情深意切,生死缠绵。但是通过故事我们依然看到了传统女性的典型形象,但是这样的女子又有仙女的美貌狐狸的智慧。这样的狐便是男主人公心中的阿尼玛。在蒲松龄笔下的冯生是现实人格的投射,他有现实人的气质需要通过金钱、权利、欲望满足自己的要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性弱点,在冯生遇到红衣女辛十四娘时,被她的美貌所倾倒表现了男人对女人的欲望,也可以说是人的生理需求或者兽性

2

07016146 刘皓琳

的一面。故事的女主人公辛十四娘便是幻想人格的投射,并直接指出幻想功能就是对现实人格的安慰。特别是故事中有关与冯生被冤枉杀死楚公子家婢女一事。故事中冯生被冤枉,人证物证都是不利于他的。本来已是注定的冤案,这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不公。蒲松龄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不满社会的不公因此他拒绝融入社会妄图从幻想中寻求解决方法。冯生被成功拯救证明了阿尼玛的作用,正是有这样的人性弱点采取祈求能被幻想中的人格所拯救,具体就表现在男人去追求和他心目中的阿尼玛相似的另一半。

《聊斋志异》的大多数狐怪故事里的阿尼玛扮演的是一种将男性的陈腐的审美心态拯救出来的清新美学形象。她们往往不遵从所谓的三从四德,也不按世俗伦理行事,她们所遵行的是自己的情感追求。她们带给男性意识的是对已经成定式的女性形象的颠覆,也是阿尼玛原型对于自然的一种回归。这正是反应了社会中的浊流与内心清泉之间的强烈的撞击。正如屈原所赋的:“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表现在文学形式中往往就出现了悲剧的效应。

阿尼玛意象是随着男性心里成长而发展的,有四个阶段是肉体阿尼玛,浪漫阿尼玛,精神阿尼玛,智慧阿尼玛。而在《聊斋》中通过不同的故事表现了不同阶段男性对阿尼玛的追求。这种故事呈现在中国的传统故事里有很多,像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白蛇传》便是典型的阿尼玛意象的表现。《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狐妖都体现了作者蒲松龄心中所幻想的不同阿尼玛。蒲松龄作为一个男人以男人的口吻来表现女性形象,反应的不是真正的女性而是他心中的阿尼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是男人的对女人的客观要求。女人评价女人和男人评价女人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聊斋》也可以成为分析两性关系的一个切入点。 小结:

《聊斋志异》其实是蒲松龄的人格发展和自我实现。他通过对自身心中阿尼玛的描写,来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国内学者叶舒宪的《穷而后幻:<聊斋>神话解读》中叶舒宪从幻想和现实的二元投射来解释蒲松龄的创作的心理机制极其自我疗救。其实正如巴金所言“我愤怒,我控诉”往往作者写出作品都不是从深层次的方面考虑的,而是对生

3

07016146 刘皓琳

活的不满对社会的愤然。

蒲松龄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来完成对社会冷落,怀才不遇的不满。写女性人身自由不过是达成男人梦幻满足的一种必要条件。其实还可以通过女性主义批评来对《聊斋》在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剖析。由此看来《聊斋志异》所反应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中的阿尼玛意象,还有更多更丰富的东西值得人类世代去探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