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认识固体》

2024-08-16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邗江区汊河学校 范芳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

教学过程:

一、分类识别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

二、深入了解固体的性质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 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 手 眼睛 …… 秤 锤子……

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 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固体具有的不同性质,也没有交代观察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探究,强化认识

1、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2、学生汇报

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选择哪些固体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都由各小组成员自己界定,教师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3、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4、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 四、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活动记录: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石头 认识固体

木块 布 磁铁 白铁皮

参考资料:固体和液体的内部结构

固体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固体中的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的振动,很不容易远离开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常见的固体中,石英、云母、食盐等都是晶体,玻璃、松香、橡胶等都是非晶体.晶体中分子的排列是有规则的,因此晶体具有规则的天然外形.非晶体中分子的排列没有规则,因此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天然外形.

液体 液体变成气体时,体积增大1000倍左右,变成固体时,体积变化不大,液体的内部结构比较接近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些,分子的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液体分子也像固体分子那样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的振动,不过振动一段很短时间后就移到另一个位置附近振动.正因为液体分子运动的这个特点,使液体容易流动,没有一定形状.但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因而液体不易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

物态变化 知道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内部结构,就不难理解以前学过的物态变化了.当晶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力已不能把分子约束在一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于是晶体分子有规则的排列被破坏,固体变成液体,这就是熔化.

在液体中总有一些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克服周围分子的引力而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气体分子,这就是蒸发.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大,能跑出去的分子数越多,蒸发就越快.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