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理资料)201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论

2023-09-25 来源:意榕旅游网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二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一)一般本质(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道德一样,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受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思考题:社会经济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道德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
1)社会经济关系是师德的客观物质基础。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职业,也就没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 要求;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才出现了教师职业;有了教师职业,也就有了对教师的职业道 德要求。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变化。师德,也要与时俱进!(3)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与生产资料所有形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教师职 业道德根源所在,教师职业道德的性质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由其经济关系、经济结构 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

现代产权制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2、教师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1)阶级性

社会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师德鲜明的阶级性

一方面,一定阶级的教师,提出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师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向 教育提出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师德要求。

社会主义师德,体现着无产阶级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

又红又专”
2)继承性

共同性:教育生活准则;教师的个人品质;对教育科学规律的认识;教育发展对师德要 求;等等。继承性的基础!

继承性:教师道德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

有批判地继承。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目的决定。

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体质,培养人 的品德、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教师职业道的基本原则是教书育人。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
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1)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2)教育活动环境的群体性;
3)教育活动对象的反馈性

1



2、教学利益是教师道德的基础

教学利益,教育劳动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和一定社会需要与否及满足程度,它体现的是以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关系为主线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而 不主要是物质利益关系,也不直接与物质利益相冲突。

1)教师个人利益:社会工作环境和条件;要求自己的劳动成效显著并以此完善人格;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并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和社会地位。

2)学生个人利益: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

3)教师群体利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最有利条件;人们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4)社会利益: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统治阶级的要求、教育事业本身的要求;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

3、教育事实是教师道德存在的前提。

教育事实,教师作为积极的主体,处理教育过程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合理的教育活动的结 果。是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社会关系(教学关系)。

1)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2)在教育事实面前,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因为他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3)教师选择的教育行为,触及到各种利益之间的原有平衡。

二、教师职业道德形成
(一)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物质基础
1、社会分工是教师职道德产生的物质前提。

性别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两次社长大分工,形成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了职业,职业 道德也相应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科学文化活动的人,教育成为一种单 独的职业,也就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劳动复杂化——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需求——教育活动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复杂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3、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师德性质。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对教育、教师的强行具体要求——教师言行必须符合这些 要求,否则不容。

4、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直接决定着师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的规范。

道德直接根源于利益。

5、师德内容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柏拉图“威胁和殴打”:绝对服从,征服别人,冷酷无情

蔡元培:崇尚自然、发展个性;

杨昌济:热爱教育事业,专心致志培养人才,以图救国救民。

6、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影响。

思考题: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是否有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
2)增强了集体主义道德精神
3)强调了个人的独立人格;
4)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文化前提
思考题:为什么说文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动力?

2



1、文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动力
1)文化为教师职业道德德形成设定了目标;
2)文化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培育心理素质;
3)文化影响着教师道德的核心:世界观和价值观(4)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对师德形成的共同作用2、文化的优秀特质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

1)提倡慎言力行,强调教书与育人的结合;(2)注重教师形象的塑造,强调完美品质;

信仰坚定;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勤业敬业
3)文化的传承,决定了教师对传统师德的发扬;

以身作则;

热爱教育;

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

4、文化规范教师道德的社会意义

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

德教为先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原则训化。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思考题:请简要谈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对改良社会道德风气的辐射作用
1、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影响社会;
3、通过教师个人品德去影响家庭、朋友和邻里。

(二)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示范作用
1、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设计者和启蒙者;
2、教师是学生人生价值形成的引道者
3、教师是学生道德素质陶冶的诱导者
(三)对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提升作用。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深的震撼:一个是我们头上 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

第三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基本概念
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一定社会从其整体利益出发向人们提出的、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的行 为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有着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及环绕着这一原则而展开的一般道德规范,乃至范畴(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规则和习惯。

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复习思考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热爱教育原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与其他各种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共同性,集中体现在热爱教育事

3



业。

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一道德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育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

心和自豪感,要尽职尽责,要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无论外界的因素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当个人在自觉自愿地决定选择教师职业的时候,就

不能以金钱、地位、名利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必须首先树立为高校教育事业而

献身的理想,热爱并忠于教育事业。这是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和首要前提。

二、集体主义原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个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开放性,是宽松的,因为教授对象是成年人;
具有针对性,因为工作需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要处理教学和科 研的关系,所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科研行为而形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精神
时刻想到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舍弃了个人私利,保全国家公利!

为保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应当牺牲个人利益。

科技发展进步要求合作攻关!

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识和才能,不能误人子弟。

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教无类,有爱 无类。

全方位关心学生,老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

热爱与严格要求(按教育方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学相长。尊重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从中吸取有益的合理的东西。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1.为人师表:
是指高校教师在品德修养、待人处事、教学科研、治学精神等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

2.诲人不倦:
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大公无私,尽心传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使学生全面发展。诲人不倦:其一,殚心竭力,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二,孜孜不倦,想方设 法使每一个学生受到教益。

3.如何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尊重学生人格(原则——规范)
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让教学超越课堂
让学生身心健康
二、教师与教师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复习思考题:你认为如何克服“文人相轻”这一不良现象?

1.尊重同行,克服文人相轻的恶习;

2.信任同行,克服自以为是的恶习;

3.理解同行,学会宽容,以己及人,赢得同行理解;

4.相互学习和帮助。主动地接近同行;民主公正地对待同行。

皮格马力翁效应”:古希腊神话里,皮格马力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

4



塑的一个少女,并且真诚地希望自己的爱能够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和真切的期望感动

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他给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力翁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1.高校教师的基本活动——教学和科研

一方面,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对学生道德情操方面的熏陶,塑造学生的灵魂,使

之具有崇高的目标和高尚的情操。

另一方面,要切实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并在相关领域进行调查思考研究,对其进一步深

化,使之不断发展和创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认识到各门工作的重要性,不能避重就轻。

对社会、对教育事业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形成和改进自身

品质。要博学多才。

如何博学多才?①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形势,加强自身道德修养。②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自己所传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力求广博精深、融会贯通,并能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把这

些知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③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使自

己具有较全面文化科学素养和渊博知识,为教学科研打下坚实基础。④学习教育理论,

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水平。

四、 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坚持真理和科学精神;尊重他人成果;不滥用学术权力。

复习思考题:学术腐败的表现出要有哪几种?

反对学术腐败:①学术研究功利化。假冒伪劣,不择手段;跨文化的学术复制;抄袭剽

窃。②学术评价的非理性化。用权钱捞取学术职称;学术评审腐败。③“文人相轻”。④

泡沫学术。学术垃圾;出版物低水平重复。

思考题:请具体分析当前学术腐败现象产生和蔓延的原因?

学术腐败的原因:①学术体制的弊端,行政与学术不分,职称异化;学术评价机制不完

善。②健康学风的缺乏,学界缺乏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平等对话的风气;

不以腐败为耻的社会风气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认同;学术媒体在学术批评和学术打假中表

现不够坚决。③监督机制的缺失。④文化传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一、教育职责

职责同使命、责任、任务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一般说来,是指人们对社会、对他人所负

的一种责任。

高校教师的职责:①社会对高校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总和。②高校教师

在教育劳动中,自觉意识到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把遵循师德原则、

规范和要求,看作是个人的内在道德要求,是对教育使命的自觉领悟。

形成:处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高校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会把“社会用特定概念形式确定下来的高校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加以理解、体验和把握,

形成教育职责范畴。

作用:①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总则;②有利于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选择正确

的教育行为;③有利于师德内化。

如何履行教育职责:①应提高对教育事业崇高性、神圣性的认识,培养对学生、对教育

事业的职业自豪感。②处理好教育职责与其他人生职责的关系。③处理好职责同兴趣、

爱好、愿望的关系。

二、教育公正

1.公正与正义、公平、公道等是人们常常通用的概念,是人类社会最早提出的道德概念,

5



也是人类社会中应普遍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2.教育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①其内容和要求受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制度的制约。专制条件下,教育公正并不能实现;民主条件下,才有教育公正。②教育公正,也依赖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和教师道德觉悟程度的高低。

3.教育公正,既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态度,也是一种内在信念。

4.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有利于学生尊敬教师和信赖教师;有利于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育良心
1.教育良心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对社会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是教 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职责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评师个人对学生、
价的能力,是各种师德意识的有机统一。

2.表现:首先表现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高度民主职业责任感;其次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能力。

3.教育良心的作用:
行为前的导向作用;
行为中的监督作用;
行为后的评价作用。

4.形成:由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决定,是自觉修养练就的。要提高对一定道德关系的 自觉认识;是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磨炼的结果。

5.教育职责是外在的,而教育良心是内在的,具有自律性。

四、教育威信
1.教育威信,教师在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中的道德尊严、道德地位和道德影响力。其目的 :促进学生自由、自制和更好地发展。其作用是:产生职业自豪感和自我进取精神; 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好坏。

2.教师威信:①不是来源于教师的体力和经济优势,而是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 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科学而艺术的教育方法,等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
道德素质;③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3.树立威信应做的自身努力:
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科研态度;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尊师首先在于师之自尊。

致力奉献,要正确处理个人威信和集体威信的关系。

4.教师权威的三种类型:
制度化权威。形式权威!

学识化权威。实质权威!

人格化权威。实质权威!

5.解决教师权威和学生自由的矛盾
在尊严下重塑教师形象;
在宽容中师生教学相长。

五、教育和谐
1.教育和谐的实践与理论,由来已久。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教育与人的自然活动相适应,与人的心理活动相适应,音乐教育促进身心 和谐;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多方面的教育,使和谐发展承前启后;
17C捷克夸美纽斯,德行、智慧、身体与信仰和谐发展;

6



卢梭,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马克思,体力智力、能力兴趣、道德审美等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人的发展与共产主 义理想结合在一起。

2.教育和谐,基于心理学、美学和整体教育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使他们在品德、 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和谐自由地发展。

3.和谐教育两大系统:外部系统——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与社会自然文化道德方面的和 谐;内部系统——主要表现为身心、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和谐。

4.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教育和谐!

4.如何做到教育和谐
复习思考题:如何做到教育和谐?

个人与外界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文化;人际和谐)
个人自身的和谐(①身心和谐;②人格和谐,个体人格是指其精神面貌的总和,包括动 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苏赫姆林斯基的三兴趣原则:至少有一门感兴趣的课;至少有一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至少有一种特别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第四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

§1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所遇到的矛盾状态。某种选择,符合某一道德 准则,同时又违背另一道德准则;实现了某种道德价值,同时又违背了另一道德价值。 三个层次: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不同道德理论体系、价值 体系、规范体系作用于同一道德主体时造成的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

思考题:何谓“道德冲突”?你是否遇到“道德冲突”的情况?

一、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
义利的根本分界,并不在于利益的形式,而在于其内容:①符合道德要求的利,既具有 经济价值,又具有道德价值;②利益是道德的基础;③义所约束的是不正当的利益;④ 义与利的冲突其实是义与不义的冲突。

1.教育教学领域的义利冲突
职业重心偏移:降低教学质量,“跑”项目,“买”成果;将“学术成果”用来“捞取” 个人名利。从而,教学责任及相关道德规范渐渐淡忘或回避。

价值天平失衡:“以学生为本”变成了以学生为手段。

2.科研学术领域的义利冲突
学术腐败形式多样:①学术研究功利化。假冒伪劣,不择手段;跨文化的学术复制;抄 袭剽窃。②学术评价的非理性化。用权钱捞取学术职称;学术评审腐败。③”文人相 轻”。④泡沫学术。学术垃圾;出版物低水平重复。

如何调节科研学术领域的义利冲突?

第一,必须明确高校教师个人利益的正当性的原则界限;不能把个人利益仅仅等同于个人物质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是调节高校教师义利冲突的价值尺度。

二、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力适 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7



角色冲突,本质上是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个人心理或情感上的矛盾和冲突。角色间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违背角 色规范等原因引起的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多种社会地位、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而在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的两种情况:
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
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社会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例如:学生的老师,同事的同事, 子女的父母,父母的子女,……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表现:
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两个或多个角色同时对他提出相 反的角色期望。




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
权威角色与朋友角色的冲突;
领导角色与顺应角色的冲突;
教学教师角色与班主任角色的冲突

冲突的原因:
社会规范不当,角色定位困难;
社会期望过高,教师难以适从;
教师水平不够,角色认识有误。

复习思考题:造成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三、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化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高校教师面临种种竞争和压力,心理冲 突随之而来。

1.期待角色与实际角色引发的冲突;
2.社会称誉与社会实际引发的冲突;
3.高付出与低待遇引发的心理冲突;
4.角色责任与自我实现引发的冲突;
5.角色环境与社会环境引发的冲突
心理冲突的调适:
通过多种途径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 理氛围,同时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避免对教师产生过多不切实际角色期望,实事求 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让教师不负包袱,愉快从教。

通过提高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尤其是提高报酬,正视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育管理者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业务环境,让教师有教学自主权。

§2高校教师行为的道德选择
一、高校教师的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概述
现代科学中,“行为”常常被用来描述各种对象的活动和变化;伦理道德领域,“行为” 是指人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方式,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1.行为是人的积极能动的自主活动;
2.行为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并被人所意识到的自觉活动;
3.人的行为是受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的社会性活动。

8



4.行为的定义:行为是人们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在改造周围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和活动的社会方式。

二)高校教师的行为及特点
道德行为,也叫伦理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做出的,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和 他人的行为。

非道德行为,也叫非伦理行为,是指不是由一定的道德意识引起,也不涉及有害或有利 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无道德意义,不可能、不应当进行善恶评价。

1.高校教师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态度。这种自觉态度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是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只有基于自己的意志,经过自愿选择而做出的行为,才有 道德意义,才负有道德责任

2.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联系
特定意义上的非道德行为,在广泛的范围内往往具有道德意义。如审美行为。道德行为往往是同其他行为相伴发生并相互结合的。

复习思考题:高校教师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有何联系?

二、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客观限度
道德行为并不是没有任何利益痕迹的,而是基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个人自觉选 择的行为。因此,如何看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就成为如何划分道德行为类型 的客观依据。

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础的道德行为;
追求社会利益为基础的道德行为。

两类道德行为反应不同的觉悟水平,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品质,形成两种基本的行为类型: 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选择,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思考题:为什么说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制约高校教师的道德选择?

一)心理机制
1.认识机制。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2.情绪与情感机制。人类道德是直接发生在情绪情感这一层面上的,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 的重要心理基础。(高强度,弥散性,持久性)
3.意志机制。将人的感知与思考,欲念与情感转化为外部实际行为,使主体沟通认识和情 感。①自主,不是他人强加的;②自决,自行选择;③自控,意志机制的过程。

二)社会机制
1.市场经济观念延伸到高校及其影响
对功利价值的肯定;
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认可;
对外部性的合理补偿。

;②教师行为选择呈现多层次、影响:①物质利益需要成为教师行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多样化态势,包括:利益关系表面化与利益格局利益需求利益矛盾的冲突;单纯精神需要为主的无私奉献型;单纯物质需要为主的机会主义型;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相结合的等价交换型。

2.高校教师行为的道德选择
要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的要求进行;

9



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进行;
要考虑自身所处地位的立场。

受社会道德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受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制约。

三、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责任承担

一)几个概念
道德行为选择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又以道德责任为结果。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的同时, 也自由地选择了责任。

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几种观点:
绝对自由论者,夸大了自由也就夸大了责任。

存在主义者既是绝对自由论者,也是绝对责任论者。

绝对责任论者,因责任取消自由,其实质是因责任取消责任。

;社会机械论者因否定自由而直接否定了责任。世界是一个因果链,一切都是被决定的

领域中,人的动机目的,人的观念情绪,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可能有什么自由。

选择和责任的关系:
二者不可分,否定责任,就否定了选择;
选择的处境不同,选择的自由也不同,有多大的自由就有多大的责任;
自由与责任的对等关系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客观的,也与道德品质、道德境界的高低有 关。

责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责任的客观规定是不同的。

确定“教师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责任”的意义
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对师德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行为选择和实施有章可循;客观环境为教师选择符合客观必然性和教育规律要求的职业行为提供了条件。

教师已具备了“认识和支配符合客观必然性和教育规律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能力。复习思考题:如何界定教师责任的限度?

二)教师责任的最低限度
教师应尽、应负的责任中最基本、最起码、少量的客观规定。

1.客观上可能做到的;

2.应该做的事情

3.主观上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条件
上述三个因素并不是孤立或并列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教师责任的最高限度
教师责任中最大量的客观规定。界定相对困难,但可提原则:1.教师承受性原则;

2.教育有效性原则;

3.教育合法性原则;
值得指出,责任限度(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四)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道德要求

1.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行为方向、行为手段和行为内容。

2.增强道德责任感,自觉培养从事教育劳动所需的道德心理品质和教育技能。

§3高校教师行为的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形式,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它是鼓励或抑制人的行为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是道德准则转化为人们道德行为的保证, 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10



一、高校教师行为评价的道德标准
道德评价标准,是个人或社会用来评价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的依据,是个人或社会利益 在社会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善恶标准:维护道德标准主体集团或阶级利益的行为就是善行,否则就是恶行。生产力标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行为就是善行,否则就是恶行。

一)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
善,就是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有价值的行为,或符合一定道德准则的行为;
恶,有害,负价值,或违背道德准则
二)善恶的阶级标准
在阶级社会里,对每一个人来说,判断行为善恶与否,主要是以其所属的阶级利益为标 准的。

一般说来,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阶级利益,也就有多少善恶标准。

三)道德评价的历史标准
把行为放到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考察,看这些行为在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时,
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发展。

因而其阶级每一个新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在历史阶梯上都比前一社会统治阶级站得高,
利益总要比前一阶级更代表历史前进的必然方向。

四)道德评价的生产力标准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行为是善的;
不能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标准,否则容易导致见小利而忘大义,重眼前而轻 未来,从而最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从生产力中唯一的活的因素-劳动者来看,行为善恶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从生产力的根本标志-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来看,行为善恶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工具 等劳动资料的革新、发明和创造。

3.从生产力的最后一个因素-劳动对象来看,行为的善恶,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使劳动对象 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品,并是否有利于合理地使用和保护劳动对象。

4.值得指出,强调生产力标准,并不意味着取消道德领域内的善恶标准。生产力标准并不直接用于判断某一行为的善恶,而是通过生产力标准“筛选和制约”具体的道德标准,来达到这一目的。

二、高校教师行为的道德评价形式
一)基本形式
1.社会的或他人的评价。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行为当事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表明 倾向性态度。

2.自我评价。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形成倾向性的态度。

3.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二)高校教师行为道德评价的手段
1.校内外舆论
2.教育传统习俗。作用:①最简易的起码的尺度;②评价教育行为“总体善恶”的一个重 要因素;③巩固道德评价成果的重要形式。两重性:①同一社会的教育传统习俗中也有 旧教育传统习俗中,既有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继续适合新旧两种因素的对立;
社会发展的因素。

3.教师内心信念
这是进行善恶评价的内在基础和内在力量,是教师个人发自内心对某种教师道德理想、

11



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的坚定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现实相应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即良心。

三)高校教师行为评价的依据
1.动机论(评价善恶只能依据行为动机)和效果论的错误。

2.动机和效果之善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道德行为总体上,动机和效果的善恶是相互贯通或相互一致的;
性质和程度均相当动机和效果的善恶的统一是充满着差异和矛盾的错综复杂的统一。

(一定程度善/恶的动机导致同等程度善/恶的后果);②性质相悖;③性质相当而程度 相异(一定程度善/恶的动机导致高于或低于预测程度善/恶的后果);④性质相间(单 一善/恶的动机导致善、恶相间的后果,善、恶相间的动机导致单一善/恶的后果);⑤ 。性质不稳定或不确定(动机和后果之一或两者的善恶性质暂不能确定)
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
3.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
统一考察和判断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考察行为善恶应该注重于效果:①效果上的善恶比动机上的善恶表现得更直接、更明显。② 只有弄清楚了效果的好坏,才能进一步考察动机的善恶。③检验动机的善恶主要凭借行 为者的行为及其后果。

在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善恶都已明确的情况下,对某一行为的判断应注意其动机。动机 善效果善;动机恶效果恶;动机恶效果善;动机善效果恶。

三、高校教师行为评价的主要机制
一)教师的职业公正
是指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与正义。

作用(与前述“范畴”同):①有利于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②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尊敬教师和信赖教师;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⑤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形成: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合理利用惩罚权;做 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二)教师的职业良心(前已述及)
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教师在社会主义教育劳动中,
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和 师德信念在教师个体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对社会要求的积极反应,又是教师对义务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如何培养良心?

1.要注意培养和增强教师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育劳动的结果是产生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人,教师劳动结果 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

3.要重视教师职业良心的自觉性、客观性的培养。

第五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和修养

概述
培育与修养,是教育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改造、陶冶、塑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和功夫,也是形成优秀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的必由之路;

12



包括提高师德认识、增强师德感情、锻炼师德意志、树立师德信念、培养师德习惯等内 容。

是服务态度的再教育,是“心理断乳”后的“良心补充”,是“角色彩排”后的“身份 定位”。

高校教师师德广义道德培育,包括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评价等道德实践活动;
的社会培育,强调社会和环境的作用,通过师德意义宣传、师德规范宣讲、师德意识灌输,使高校教师对师德内容、形式、意义有清醒的认识,是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需要;与自我修养共同构成师德培养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培育
一、师德培育的社会前提
1.高等教育,是专门化教育,是特殊事业,特殊性如下:
对象主要是心理、身体都趋于成熟的年轻人;
使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直接输送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传递创新人类文化、延续社会的新 旧更替;
工具不是机床和铁锹,而是无形的语言和思维;
过程是用思维启迪智慧,用灵魂雕刻灵魂,用良心唤醒良知的渐进程序。

2.行业是一个用服务专长和服务信誉限制外人进入的封闭体系。

1)行业特征
进入行业的成员要经过劳动前的学习,以具备行业所需知识、意愿和努力;行业都是具有服务专长的团体;
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有赖于行业。

行业的封闭性,与尊严相联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神圣相联系,激励人们不断追求。

表现出一定封闭性;一定行业有一定职业,一定职业隶属于一定行业。行业对外言行业,
行业对内言职业,表现出一定开放性。

2)认识行业封闭性意义
认识行业封闭性,才能理解道德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关系;而道德建设能提高行业成员对 行业封闭性的认识,产生对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并在业务上精益求精、道德上自觉 修炼,道德建设是稳定和巩固行业封闭体系的调控手段。

稳定和巩固行业封闭性的目的在于,使行业以独立完整形象吸引社会关注,并为社会服 务。

行业是内讲开放、外讲封闭的反差结构。从社会视角看行业,它是封闭的,对外讲封闭,是为了向社会昭示行业的不可替代性,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从行业功能视角看行业,它是开放的,对内讲开放,是为了教育行业成员面对社会,寻找和扩大服务对象。

3)职业道德的服务性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是维护行业生存和尊严的必要手段。

人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劳动前社会化、劳动中社会化和劳动后社会化三个阶段,职业道德教育是劳动中的教育,是成人的继续教育,其特点是服务中接受道德、服务中昭示道德、服务中评价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特点根本规律在于“行”,既是行业的“行”,也是行动的“行”。 在“行”中去培养道德感,如责任感、义务感和牺牲精神等。

4)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业个性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和三大责任:教学、科研和服务。

职能个性:传授专业化知识,劳动前的知识准备;围绕问题教学,传授方法、经验,并 发现新问题;研究高深学问,探究未知领域,有深远的专业造诣。

职业道德个性:道德意识上有更高的水准;道德行为上为人师表;道德影响上更深更远

13



更广;道德责任上刻苦钻研业务,有理想有抱负有贡献。

5)教师保障其角色地位的主要内容
尊重教师,珍视师情。这是教师的品德,也是教师的追求。他造就了学生,也希望学生 不忘师恩;他做出了奉献,也希望社会尊师成风。教师培养了元帅,也希望元帅的敬礼; 他培养了总统,也期待总统的问候;他培养了科学家,也期待科学家的祝福;他培养企 业家,也期待企业家献上鲜花。

追求真理,重视福利。这是教师的理想,也是教师的生活。执义不图利,乐道勿安贫, 这是引导教师理想与生活行为的正确义利观。

弘扬功德,敬重名师。这是教师的人生态度,也是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不贪功利,但 求功名。

6)师德培育的社会前提
社会、政府应当为教师提供社会性保障,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运用利益机制、激 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社会前提的内容:尊重教师,珍视师情;追求真理,重视福利;弘扬功德,敬重名师; 等等。

尊重师情、追求真理、弘扬功德,这是教师的权利;无私奉献、酷爱师道、不贪功利, 这是教师的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的结合就是教师保障其角色地位的主要内容。

复习思考题: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社会前提应该具有什么内容?

二、师德培育的主要途径
1.心印法。教要通心,理要润心,与受教育者心心相印。

根据受教育者承受道德教育的亲和力和认知力,以其不同的亲和力和认知力为2.亲认法。

根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3.见深法。根据基本原则,设计教育程序,使受教育者一步一步地达到预期目标。4.近宜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近制宜。是一种“权变”教育模式。

复习思考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有哪些主要途径?

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
一、师德修养的可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特点
1.消化自汲:①就个人品德形成来说,道德教育是外因,道德修养是内因,通过自我消化, 汲取“活动集群”中道德教育养料,转化为个人道德肌体中的营养,使品德细胞不断繁 殖和健康成长。道德修养就是道德消化。②广义来说,外在的道德教育,课堂宣讲、榜 样示范、文艺欣赏、良师诱导、诤友直言、家庭熏陶等“活动集群”,有目的、有组织、 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也是道德修养。因此,应把道德修养理解为外在 的道德教育和内在的自我修养的有机统一,是对外在的道德教育的自我认识、自我定型 和自我鉴定的过程。

2.正面定型:①把道德认识深化,使道德品质成长并定型。②道德修养的实质是思想斗争,斗争中取正面肯定方式,并经扬弃而成型。在这个过程中,“正面”与“成型”是一致的。所谓“成型结构”,就是经过理性的扬弃和理性的论证而成的道德信念。

3.循序递进。①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获得和加深的。因此必须从上岗前抓起,从当教师的第一天抓起,步步抓紧,步步提高。②内容上循序递进,首先培养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品德,然后培养教书育人之道,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精心从教,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尊重群众,服从领导,尊重家长,互相配合,以身作则,为人师

14



表等等。③方法上循序递进,首先采用比照法,学习古今中外名师,然后采用比赶法,树立理想目标,制定计划方案,不断追赶名师,超越自我。师德修养的递进性,是量变的渐进性和质变的飞跃性的统一。

师德修养的“消化自汲”特点,实际上是感性材料基础上的理性加工;“正面定型”特点,是理性加工后的肯定判断;“循序递进”特点,是肯定判断后的道德认识深化以及道德活动纯化。

复习思考题:师德修养是怎样的过程?

二)师德修养过程
师德的感性实践——师德的理性肯定——理性指导的师德实践。

其中,理性认识对个人已经领受了的道德实践进行总结,把实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同时又成为指导更高阶段实践的前提,是更高阶段道德实践的奠基。道德修养过程中的“理性”性质,具有“总结”和“奠基”的双重功能。

①“总结”以告诉主体“该不该”、“该怎样”为任务,并以“律令”形式指出人的行 为的社会价值,具有指令性和定向性意义,解决“形成道德品质”问题。

②“奠基”既是道德品质向道德行为飞跃的起点,又是对道德行为的自觉指导,解决“实 现道德品质”问题,同时又是道德品质的继续和完善。

三、师德修养的必要
思考题:本章提到“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改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改造”: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 (夸美纽斯)。

教师角色总是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敬畏,这种敬畏感是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的道义、 责任、良知的体现,从而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

教师须要内在的职业修养,即教师之“魂”,教师工作的工具就是这样的“魂”,教师靠“魂” 来征服学生,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改造。

二、师德修养的必要
一)业精为师:教师应有的职业专长
最高层是创新知识,代表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中间层是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 底层是教育、心理、伦理、社会学等方面主体部分,显示教师的专业身份和教学专长;
的知识,属于教师职业常识。

师德修养,是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

二)德高为范:教师应有的职业品格
师德结构(品格)包括德形和德心两方面。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他要求学生成为的那 种人。

仪态,面部表情,衣着仪容,是外在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精神面貌的体现。②德形:
行止,教师的行为举止,自身修养的外在体现。③业功,教师内在的智能结构,体现教育能力、教育水平、教育功力等。

德心:师德要求的内在诉求,由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勤于事业)、淡(淡泊从 教)、静(始终如一)、礼(进退有节,知书达礼)、诚(正直忠厚)六德构成。

三)艺娴为尊:教师应有的艺术品质
形成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应的教学技能,成为驾驭教学的能手。

复习思考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方法有哪些?

三、师德修养的方法
学习:领受已总结的品德成果。

15



鉴戒:以戒为鉴,少走弯路。

树标:现实榜样作为修养明镜。

日记:道德修养的自白。

慎独:君子慎其独也。

践履:把师德培养中成型的品德交给社会“验收”,从品德到德行。

第三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一、道德心理的优化

一)道德图式

定义:是个体道德接受的心理机制,是指发源于道德活动,而又作为现存的心理状态,

来制约主体活动的若干具有价值向性的道德意识单元的有机组合。

结构:①道德图式内核,道德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与其他道德体现

相区别的根据。②道德图式外周,具有共同性的道德因素或整个人类最为基本的德性以

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

道德心理的优化,就是要建构正确的道德心理图式,特别是端正的积极的道德心理图式

的内核。心理图式,应以求真为内核。

二)为什么说“求真”是道德心理图式的基本内核?

1.求真是教育活动的品德要求: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其主要活动是学术性活动,“真”

既是科学的工具,也是科学的目的。

2.真是善的基础,求真方能达善:求真目的实质上是对人自身的幸福与发展的寻求,是人

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维度,求真的深层蕴含着向善。善是真的统帅,向善成为求真的

精神和灵魂,真受善的引导、指挥和控制。

3.求真可以亲和美,使真善美实现统一:求真,不但反映人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关系,也反

映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美是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即是对“真”

与“善”的有机统一。

二、道德知识的内化

定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认识强化、道

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志磨练,将师德规范固化为教师内心的道德结构的心理过程。也就

是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形成,或教师职业道德人格化过程。

分类:①有意识内化,个体有意识地将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明确指向、

可自控、可量化的知识转化的过程。②无意识内化,个体在无意识中接纳外在影响和要

求,不知不觉将之渗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积淀成一种内在素质,养成一些习惯,从而

指导自身的日常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过程,很难用量化标准来评估。

1.情感教育是职业道德内化的外部诱因

定义: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

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者的健康情感;

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情感渗透与迁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情感教育理论:①教育者建立一种氛围,让受教育者

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②组织受教育者鉴别追求

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情感渗透;③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

物,并作出选择,实现教育主客体的情感互动。

情感教育应注意的几点:

要有道德情感体验(认识主体在情感上把自我当成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

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中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

16



要有道德情感渗透(①目标渗透,以情感为中介,实现道德知识向信念转化;②过程渗

透,实现教育过程与情感实践一体化);

要有道德情感转移(教育者情感向受教育者情感的迁移;受教育者把自我转移到道德知

识和道德规范的对象中去)。

2.意义性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内部动因

定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清楚地知晓学习目的、意义,对学习目标及所要达到

的理想状态有非常明了透彻的了解,从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保持浓厚兴趣,自觉完

成学习任务,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将学习与自身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何理解意义性学习:①学习目的,整个学习过程所指向的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及其要

实现的目标;②学习价值,学习的有用性问题,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心理价值等;③

学习兴趣,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和技能所具有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希望掌握这种知识

和技能的迫切愿望;④学习功利性,远大理想与近期功利、社会责任与个人功利有机结

合起来。

3.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最终指向

定义:①道德习惯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反复的道德实践形成的不需外在

监督即实现的道德行为生活惯例。②职业道德习惯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经过长

年的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实践所养成的职业道德生活惯例。

良好的道德习惯包含三方面内容:是具有教师职业道德意义的生活习惯;是教师职业道

德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归宿。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升华

1.心理学与伦理学对“人格”的不同理解;①目标不同,心理人格追求人格心理层面的健

康,道德人格追求主体高尚道德,并具有时代性。②内涵不同,心理人格是气质、性格

和能力的总和,道德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尊严,及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③外延不同,

心理人格泛指“具有人的自然特征”的人的人格,道德人格是对“具有人的自然特征”

的人进行道德规范后的人格。

2.高校教师道德人格的理想标准;①人师,既是一种目标,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②

人友,要有与学生沟通情感的品格。③人范,教师的身教和风范的作用。④人梯,提携

学生,甘为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

3.道德人格升华的四个环节。

道德认识的升华,每个教师要真正理解道德真谛。

道德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

验),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升华为对学生的情感、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生追

求的坚贞。

道德意志的升华,将完成一定道德行为的顽强力量和支持精神升华为一种持久的是非

分明、扬善抑恶、尚美贬丑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道德信念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笃信,其升华就是将萦绕在头脑

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考前说明:

本书各章节的复习,要根据书后思考题进行!

老师提示的重点,应重点关注!

简答题,条理清楚!

论述题,条理+论述;否则成了简答题答案!

祝大家考试顺利,考出好成绩!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