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纪录片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对策探析——基于电视媒体视角

2022-02-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视听研究

微纪录片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对策探析

———基于电视媒体视角

□黄文峰摘要:微纪录片是时长较短,适于互联网传播,满足人们碎片化收视需求的纪录片品类。微纪录片的发展有望带动纪录电视媒体应积极构建微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关注纪录片,为传统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片的生产机制,探索其创作规律,整合外部资源,推动微纪录片的规模化发展。关键词:微纪录片;价值;对策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08.021

纪录片是最具文化品质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其制作和传播彰显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同样,微纪录片作为适应当下网络受众收视需求的内容形态,也应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在新媒介生态下,电视媒体需充分认识微纪录片的潜在价值,并采取针对性策略推动其发展。一、微纪录片的学理解析

美国人弗拉哈迪于1922年完成拍摄制作并公映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学界公认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然而关于什么是纪录片,却没有较为统一的界定。最早提出“纪录片(documentaryfilm)”这一说法的英国研究者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①真实电影学派主张“摒弃一切杜撰的、虚构的成分,用摄影机纪实性的观察,记录镜头前的人物或者是外部环境”。新纪录电影学派提出“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②研究者对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使用存在争议,甚至对“真实”本身的认知也存在争议,但是对纪录片“追求真实”这一“信仰”是共通的。微纪录片是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兴起之后出现的纪录片新品类。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契合了人们碎片化的媒介消费需求。媒介消费场景的多样化和消费时间的碎片化,催生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微博、微信、短视频、微电影、微商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于多种场景的“微”应用大量涌现,微纪录片便是其中之一。微纪录片可以理解为“微+纪录片”。本文认为,微纪录片是时长较短,适于互联网传播,满足人们碎片化收视需求的纪录片品类。微纪录片的时长虽短,但必须具备纪录片的必要元素,如“自然素材的使用”、素材的“创造性处理”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拍下的所见所闻,或者新闻现场画面,发布到社交平台或短视频平台,这些视频内容都不是纪录片,因为没有经过“创造性处理”,顶多有条件作为纪录片的自然素材”。当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微纪录片的创作刚刚兴起,但上升趋势明显。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担任总策划人,由秦晓宇、吴飞跃担任导演制作的《我的诗篇》,是目前较为成功的微纪录作品之一。该系列纪录片每集控制在3-6分钟,讲述了6位工人诗人的生活与生存状态。该作品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等众多荣誉③,由此可见微纪录片的强大生命力。二、微纪录片的价值认识

新闻、综艺、电视剧是拉动电视媒体收视的三驾马车,40

|RADIO&TVJOURNAL2018.08

这已成为业界共识。近些年,综艺节目大行其道,更是成为电视媒体特别是省级卫视竞争的焦点。纪录片在电视媒体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长期以来,电视纪录片宣传味、说教味较浓,缺乏观赏性,这导致社会大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度不高;受众热度不高,反过来又打压了创作者的热情,形成恶性循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推出,引发了收视热潮,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但个案的成功难以改变整个生态,纪录片至今仍未能成为视频内容消费的主流。本文认为,微纪录片的出现,或将成为带动传统纪录片扭转局面的重要机遇。一方面,微纪录片的发展有望带动纪录片创作的整体繁荣。纪录片时长压缩,拍摄的难度降低了,资金投入减少了,对技术设备的要求也降低了,换句话说,纪录片的拍摄门槛降低了。这引发更多的业者、媒体人、纪录片爱好者加入到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中。这些微纪录作品单体时长虽短,但是其渗透力和影响力并不容小觑,并且随着海量作品的诞生,仍将带动纪录片生产总量(时长)的提升。微纪录片创作者和从业者的增加,将引发“溢出效应”,为数不少的微纪录片创作者有望向纪录长片转型,从而带动传统纪录长片的创作。另一方面,微纪录片的发展有望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关注纪录片。微纪录片的生存土壤是互联网,其面向的受众是网民,而网民主要由年轻人构成,这决定了纪录片的选题、讲述语态、拍摄手法,需充分考虑年轻人的收视偏好。微纪录片天然地具备了“年轻”的基因。吸引年轻人关注,对电视媒体来说,无疑具有战略意义。可见,微纪录片的兴起,无论在生产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都为传统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两者有望形成良性互动。三、电视媒体发展微纪录片的对策建议

微纪录片是一种刚刚兴起的内容品类,学界业界对之知之甚少,相关实践还在探索阶段。电视媒体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微纪录片的创作规律,采取有针性的发展对策。(一)构建微纪录片的生产机制电视媒体内部需采取一定的政策引导,强化微纪录片的创作,形成纪录长片与微纪录片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一方面,可以在频道或纪录片创作部门,设置专门从事微纪录片创作的科组或工作室,实现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针对台内原有纪录片栏目和团队,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超额完成“微纪录片”指标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事实上,很多时候微纪录片的营销价值要大于其内容价值,从纪录长片衍生出微纪录片,如先导片、预告片、精简版,并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有助于为原本的纪录长片引流,进而提《“视听研究

从《味道云南》看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传播□蒋鑫圣摘要: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复杂的地理状况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环境使得云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极具特色。本文试图以纪录片《味道云南》为个案,通过文本分析,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影像传播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影像传播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08.022

中的香椿炒鸡蛋、草芽三鲜米线,第二集《人间清欢》中的一、呈现特点

豆末糖、官渡粑粑、烧饵块,第三集《绿野鲜宗》中的海菜炒“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饮食自古以来便是腊肉、海菜蚕豆汤、野生菌子火锅,第四集《岁月怀想》中的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在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红曲米卷蹄、风味泡菜,第六集《乾坤小样》中的八面煎鱼、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边缘文化,亦处于中华民曲江烤鸭、青豆小糕,第七集《山水风物》中的砂锅鱼、酸辣族饮食文化圈较边缘的位置。在《味道云南》中,云南少数梅子鱼,第八集《五行秘语》中的铜锅鱼、汽锅鸡、铜锅洋芋民族饮食文化由此呈现出了非主流性以及分散化的特点。焖饭,第九集《甘苦轮回》中的苦荞粑粑、石斛炖鸡、白果炖(一)影像传播中的非主流性《华席流觞》中的松板肉、石屏豆腐宴等,这些小肠,第十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影像传播中的非主流性首先体食物在《味道云南》中无疑占了更多的篇幅,且并不具备少《味道云南》中的呈现少现在具备少数民族特色的饮食在数民族特色,体现的基本还是汉民族饮食文化的特征。于汉民族饮食。纪录片《味道云南》中虽然出现了诸如雕除此之外,在《味道云南》中,虽然有一些场景或人物梅、漆油茶、舂干巴、撒苤、虫宴、豆豉煮鱼、琵琶肉、花糯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元素,但并未对其进行翔实的介鸡肉烂饭、鬼鸡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食物,但是我们饭、绍,这对于不熟悉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习性的观众而言,很反观其中出现过的其他云南美食,诸如第一集《家宴春色》难将其与特定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相联系,更不易得知其升纪录长片的传播效果。前文提及的《我的诗篇》就采取了长片、短片结合的市场策略:长片的叙事更完整,更适于版权经营,短片更适于传播,集聚人气和流量,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可见,传统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应更加重视纪录素“碎片化”传播。材的二次开发,实现既有作品的此外,由于微纪录片特有的传播属性,在台内还应建立起从生产环节到互联网传播环节的通路,例如可以在台的网站、APP设置“微纪录”频道,并建立向台内社交媒体账号、新闻平台账号的供稿机制,从而整合全台新媒体资源助推微纪录片传播。(二)探索微纪录片创作规律肃省委宣传部于2013年牵头开展“‘中国梦’·凡人善举天天看”微纪录电影工程创作活动,组织相关部门、拍摄单位从选题、制作多方面配合,在3年内完成了500部主题微电影。电视媒体作为唯一从事视频内容生产的主流媒体平台,具备专业性优势和传播资源优势,理应成为微纪录片发展的引领者。然而,在当前大多数与微纪录片相关的活动中,电视媒体往往仅扮演着生产配合的角色,未能形成自有的微纪录片活动品牌,实属遗憾。在未来,打造平台,整合外部创作资源,形成创作合力,必将成为电视媒体做强做大微纪录片的重要着力点。微纪录片时长较短、适于互联网传播这一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拍摄要求、叙述语态、传播机制与传统的纪录长片截然不同。国内学者王春枝指出:“因其体量轻小,微纪录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反应敏捷,可以迅速完成对其的关注与记录,而制作者的草根性也使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而形成对当下的个性表达。从一定程度来看,微纪录片甚至可以成为现实话题的轻骑兵。微纪录片的当下性成为其④鲜活生命力的表征。”在题材选取上,微纪录片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很少追求宏大叙事,而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体故事,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⑤因此,来自电视媒体的创作者应跳出既有的思维惯性,探索微纪录片的创作规律,开拓思路,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三)整合外部资源四、结语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兼具新旧媒体特点的内容形态,或可成为电视媒体推进媒体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生态下,以微纪录片发展为契机,形成纪录片创作优势,打造纪录片强势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助于电视媒体找到市场“蓝海”,实现弯道超车。注释:由于微纪录作品创作主体的多元性、草根性,单单依靠个体力量发展,很有可能局限视野,并且很难形成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宣传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微纪录生产的特点,通过整合资源,力图实现微纪录片的规模发展。例如甘①②胡丽娟.从纪录片中虚拟影像的发展看纪录片真实观的衍变[J].重庆大学,2009.——兼论③王庆福,王亚.微纪录:纪录片发展新路径—《我的诗篇》的创新意义[J].新闻战线,2016(10).④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以微纪录片《故宫100》⑤于淼.微时代的微纪录—为例[J].青年记者,2016(6).(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视听2018.08|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