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形势

2020-10-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建设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财政体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向公共财政方向发展,公共财政的建立不仅要求资金方面的分配,而且也强调管理方面的转变。继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改革后,资产管理成为改革关注重点。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的实现公共财政的目的。

在过去,人们大多认为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财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管理不以营利为目标,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走向多样化、复杂化。原来的财务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原有的财务管理职能也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对此,笔者认为,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一个全面的转换。

一、转换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事业单位面临改革的今天,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事业单位并不必然与市场经济存在对立性,而是经济规律赋予它的一种性质。要使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步推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重新认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1 改变事业单位“铁饭碗”的观念。在我国,绝大多数人认为事业单位是为社会主义人民谋利益的社会政府职能,其费用理所当然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而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对事业单位的投入非常大,为社会主义繁荣的各项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功不可没,事业单位的人员各项费用绝大多数都是由财政负担。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财政大包揽的弊端已日趋显现出来,甚至在不少事业单位职能管理上存在严重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人在事业单位“铁

饭碗”的保护下,滋生了一种“养尊处优”、“依来伸手”、不思进取的堕性。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使之从思想上尽快从“大锅饭”中剥离出来,逐步适应市场的竞争性,抛弃“铁饭碗”的观念。

2 改变事业单位不讲经济效益的观念。过去那种计划配置,国家包揽一切的管理方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限制了社会事业的进步。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要转变职能,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及供给比例,对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政府应继续供给其相应的经费;对于那些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应交给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运行,这样就不能只讲社会效益了,我们应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同企业一样把经济效益摆在突出的位置。

二、转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从我国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范围和行业来看,事业单位可分为二大类:第一大类是混合性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产品,他们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带有私有产品的属性,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第二大类是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一类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事业单位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1 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事业单位要达到绩效最大化包括收入最大化和财务成本最小化两方面。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收入的管理,不但各项收入要合理合法,而且要做到应收尽收,使得收入最大化;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要以较低的财务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效益。只有在收入最大化和财务成本最小化同时实现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事业单位绩效的最大化,也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

品和更好的服务,而又为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职工的收入,引进激励的分配机制,促进专业人员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在确保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极大地调动各部门、各类事业员工层次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财务管理目标转换成绩效最大化作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

2 事业单位成本最小化。为了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整体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主要服务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和福利性机构。这类事业单位大多是政府投资兴办或社会投资创立,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财务特性是耗费,社会特性是为公众服务。这类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的财务管理重点应放在如何管理财政拨入资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服务。财政拨入资金是纳税人对社会无偿作出的贡献,它的使用是否合理,关系到社会对财政监督和管理的评价,关系到人们对一届政府寄予的厚望。国家审计的重点也是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发挥的作用,因此,这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支出必须与事业单位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相适应,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笔者认为,我国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应从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转换为“成本最小化”作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转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算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冲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核算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事业单位财会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改变原有的核算方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已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算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转换会计核算基础。目前事业单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已受到种种限制,

市场经济下的事业单位应比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合理调整资金结构,正确反映单位经营成果的利润,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事业单位应建立以利润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正确计算盈亏,运用配比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以建立良好的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核算基础。

2 转换财务会计体系。(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并得以生存发展),必须改变原来预算体制下统收统支、结余上缴的财务会计体系为自主理财、开源节流的新型财务会计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越来越趋向企业化,以前那种不要求收益权的上级政府拨款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生存必须要有物质保证,自主理财,开源节流;要建立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决策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使用好、利用好现有的一切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3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必将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需要,债权人、投资人、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本身都要求提供各自侧重点不同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改变现在的财务报告体系,而参照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