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我一向在思考: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但至今也没个明确答案。虽然所有人都与彼此朝夕与共,一同经历,一同体会,却仍有那么多事情不被所有人理解和认同,在爆发以前不被所有人察觉。举一些最简单的例子,从帮派对立到国际歌,从拆迁办到各种恶搞视频,我坚信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就算知悉也不必须会支持。但我同时又坚信,我们的班级文化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些事件上。它们如此集中地发生在素质班的最终一学年,就好像一颗巨石突然砸进平静的水面所激起的层层骇浪,声势之大彻底颠覆了我对我们班的认知。我想那是我们思想碰撞与个性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烈到为了不一样的信念而自发建立组织,为了寻求“解放”而撼动既定的规则。但这块巨石是什么,又从何而来,我始终没想清楚。
但至少,这样的班级文化背景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意义上的班级文化是属于部分人的。如果是部分人,那么是什么使全体成员都理解它作为班级文化?再进一步,这样的文化背后是不是应当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更普适的底层逻辑?
我想,是有的。
我翻阅了班级公众号里的各种同学感受,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包括:我们,相信,拼。这显然是不完全统计,但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为什么乐于去拼?以运动会为例来讨论,其实每年运动会的项目都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我们的拼搏意识却丝毫不减,甚至“与年俱增”。我们看重每一个项目的输赢,看重每一分的得失,我们在赛场上一次次挥洒汗水,在观众席上一次次撕心裂肺地喊着加油,我们因胜利而欢呼,因失之交臂而遗憾。第二年,继续如此。对于我个人,我每年都情不自禁地要为运动会写大长文,我为每一个因拼搏而颤抖的身影感动,观众席上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也一向是我心底最美的风景。到之后,运动会甚至成为了我心中一个神圣的意象。在那里,好像所有人都给予了彼此最大的信任,并肩站在了同一战线奋力拼搏。我们,相信,拼。我们相信,才会拼。
因何相信?因为团结。
所以,我认为我们班真正的底色,是团结。
团结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但最基本的就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齐而产生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够是进取的,引领我们在比赛中勇争头筹,也能够是消极的,促使我们聚在一齐搞破坏。我想这能够解释开头提到的那些事情。帮派对立,是出于帮派内部信念的统一与彼此之间的差异;国际歌的渗透,是受其精神的感召而生发的共鸣;拆迁办的成立,是出于一齐搞破坏、甚至“群策群力”时的爽和刺激;恶搞视频层出不穷,简单说来,就是因为我们都很爱笑。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齐”,也就是团结。正因为此,我感觉我们班的“insiderjokes”好像格外的多,以至于到了生活处处都有梗的程度。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团结体现得更为明显。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觉得此刻“团体”这个概念与之前没什么两样,我们班还是我们班,而不是“高一年级的一员”。以至于葛教师为我们指出这一点时,至少我没能在第一时间完全认同和理解。或许其他班也对我们的团结有所体会。体育课上时常出现一个怪现象,自修的时候分头打比赛,其他几个班的同学往往会一齐活动,却少有外班人主动来找我们一齐。但如果是“一个人出没”的选修课,情景则会好很多。为什么呢?我想直接原因就是我们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默契吧。是这种默契使我们紧紧站在彼此身边,也使别人融入我们、我们融入别人更加困难。
可是,我倒是觉得我们不需要以放下默契的牵绊作为融入年级的基础。融合这件事由时间来实现便好了,正如我们当初一样。可是,这不等同于我们不需要从眼下开始肩负起年级的职责,因为归属感是从“我为他负责”开始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我想已不言自明。我只想再强调最终一次:必须要守住我们手中“团结”这张底牌。我相信,十班,高一,八中会因我们而更加完美。一齐拼搏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