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已经14年了,还从没有做过整体的回顾与反思,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以前也反思过只是过于片面,只看眼前了。
回想这十几年的教学,自己比较成功的一方面就应该是尊重学生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我教学中的一贯思想。所以,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无论什么时期,我都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在一二年级时,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是主要教学内容,那么我就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时除了遵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外,请学生想办法识记——猜谜语,编故事,做字卡,配图画……只要孩子感兴趣,只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和字打交道,我就给他们鼓励;写字时,孩子感觉又枯燥又累,这时我就引导他们比赛,看谁是小书法家,把好的写字本贴上墙;读课文时,同桌读,小组读,赛读,全班开火车接龙读,录像读,总之我想了许许多多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负担感自然就少了。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绝不是仅仅教了识字、朗读就可以的,到了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令人迷惘,我唯一感到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就是抓住了年段训练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中年段培养学生概括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利用字词典等工具书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把一段话写完整写具体的方法;高年级时提高要求,不仅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还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立意,从而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表达方法等等。但也有问题,总觉得自己把握的还是有些片面,总觉得自己的教学中缺点什么,却又找不出答案。
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一方面当属习作教学了,经历了两个多循环的教学,我觉得自己也算是有一些经验,尤其是刚刚毕业的这批学生,个个不怕写作文,应该说个个会写作文了,有的甚至喜欢写作文。回想自己这几年来的做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
一、丰富习作形式,培养习作兴趣。
,不仅写看图写话,也表演写话,观察写话,还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观察作文比赛。学校把获奖孩子的作文结集成册作为奖励,虽说算不上是什么经典大作,但孩子们都很自豪。所以,还没有正式写作文,他们就已经喜欢上作文课了。
二、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准备素材,绝对不做无米之炊。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我每次都会给孩子很长搜集素材,选择素材的时间。也许是因为自己本身性格慢的原因,孩子们没准备好我就继续等,有的时候竟等得有些孩子着急了,非得先把草稿给我看一看。其实我是想告诉孩子们,作文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如果没得写那就不写也不要抄别人的文章,重复别人的生活。所以,我们班的孩子,无论自己作文写得怎样,都不会有一个人去成篇抄别人的文章,去背别人的作文。
这学期我们有篇习作是写“生活的启示”,开始我对这次习作也有些懵,要发现生活的启示,就要求孩子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高度,挺难的,怎么让孩子联系以往的生活,提高认识呢?我认真备课上课后,只有几个孩子很快从自己的记忆中寻到素材,可是孩子都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这件事给他们的是什么启示?我知道孩子们能感受到事件中的问题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欠缺的是用恰当的语言来概括、提升。当我给他们一点指导后,他们豁然开朗的那种兴奋溢于言表。就这样,这一次习作我整整上了一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教每个孩子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最终,当我们班二十多个孩子作文全部完成时,他们的选材几乎没有重样的,有的即使对象相同,描写的角度也不同。在这里,我感觉到,指导习作也要从时间上分出层次,不同的孩子给不同的时间。
三、不要求孩子的习作多完美。
每次看习作草稿,我就能给孩子的习作分出层次,可是,我从不为了让孩子的作文更完美或打高分而费大力气去修改,我只做到在他的草稿基础上使字写准确,句子通顺即可。这样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他会感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信任。否则,虽然我们改出了一篇篇自己满意的作文,但满纸的红字、修改符号,无疑是对孩子自身的否定,不会让孩子有多大自信去面对新的习作的。慢慢地,孩子会形成一种想法:反正老师会给我改,对付一下就行了。
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结合课内教学,推荐孩子读相应的书籍,让学生同伴之间交换课外读物,给学生展示阅读内容的机会,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
其实仔细想想,小学的习作无非就是培养孩子的表达兴趣,孩子不怕写作文,愿意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就可以了。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感到幸福。
可是教学中依然是迷惑重重,语文教学到底该像王崧舟、窦桂梅老师那样诗情画意、激情昂扬,还是要像管建刚老师那样目的明确,为写而读;到底是要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教扶放,还是要像韩兴娥老师那样实行海量阅读;到底要一篇课文一种方式,还是像杜郎口学校那样固定了模式?当我们跟着这些排头兵走走看看时,其实是自己心中依然有许多的迷茫之处:语文的课堂教学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该怎么教?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却也是一直以来的难题。语文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运用,可我们的孩子在考试前依然在背指定的课后题,这算是运用吗?语文课标中始终强调改变学习方式,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替换以往的“填鸭式”,可我们在许多课堂上欣赏的依然是老师的美妙设计,情节环环相扣,言辞精美绝伦,这算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吗?大家一直在研究要用教材来教,而不要教教材,可是这个点该怎样才能一下抓住?也就是课内的教学如何能更好地为运用服务?倒不如语文教材也变成数学那样吧:有要掌握的问题,然后有相应的例题和练习题,在语文里就是两段话或者两篇课文式,免得有的老师不会教,到小学六年了,孩子还只是写写生字组组词,背背课后题,坑人。
在我看来,当孩子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保证的,我们就该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做到它才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