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

2020-04-10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一、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地在书本上记下教师的讲解,以致于字里行间记得密密麻麻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认真。通过探索实践,感觉到这种教学行为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于是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尝试学生的参与活动,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使平时认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基本的解决。这一点变化我非常高心,一是自己在课堂上能够比较省力,只是恰当地适时地给他们做一点指导,感觉到非常惬意,而是学生们非常欢迎讨论式的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得好,一环套一环,一步跟一步,不一会就下课了,学生感觉不到疲倦,教师也不觉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当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时时处处可以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组,随时随地的讨论。也有不利的一方面,由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小组的学习水平优劣不等,讨论的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以后如果水平高低的学生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而且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提出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前顾后盼地“说”“议”这个问题,不要等着老师说“现在开始讨论”后才去讨论,这样显得僵化呆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会更加有趣。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尽管我暂时还没有真正达到这种语文教学的高超境界,但这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二、上好的两节课

  有时候,上了将近二十周课,不见得能够上好几节课。这一学期自己感觉到上好了两节课: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和姚鼐的《登坛山记》。

  在讲解郁达夫的《古都的秋》的时候,着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分析找出记叙和议论部分,而且能够概括出五幅图画: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槐树落蕊而知秋→秋蝉残鸣而报秋→秋雨淋人人知秋→枣树秋色之奇观。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设置了8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郁达夫的写景艺术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感。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外,我仔细地讲解了作者记叙古都秋景的语言特色,留意作者细腻的笔调,动词、形容词等词的使用等,通过课文的讲解,然后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在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景物描写中如何观察、如何细腻的描写有了较好的掌握与运用。

  姚鼐的《登坛山记》是桐城派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我自己在初中学过,以前给学生讲过,大专阶段也学过,但只有这一回给学生讲解过之后,才算对文章对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的思路是,学生应该了解登泰山的路线,应该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重点内容,应该了解作者透过本文要表现的思想等,在这基础上,给学生简单地介绍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主张。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自己觉得游刃有余,学生们学习得积极有趣,收效较大。

  两节课的教授,说明了一个道理: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应该对这一节课有了比较独到地深入的理解(不是人云亦云),否则,没有意思,自己也觉得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首先提不起教师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另外,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讨学习,当然,这需要教授者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自然从过去的“填鸭式”变成“放羊式”了。三、试题课的讲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这一学期开始,试题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解析能力,即不做详细的讲解,相当于考场上初次见到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有较大的依赖性。我一贯的做法是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反对提前预习做题,而是当堂做题,一次锻炼学生的应激能力与自我做题的速度与准确性。之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良好反应。当然,还需要不断的训练提高。

  四、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

  再搞以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这一学期继续采取课堂讲解、课后制作卡片结合的办法。尤其是这一学期通过广泛采取讨论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本下面的详细注释、结合平时的文言知识,加以讨论,基本能解决重点的字词句式及大意。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身不断地积累训练,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五、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办法之一自然是把课文讲深讲透,把试题讲深讲透,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讲解,将自己设想成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这个“学生”会如何理解这篇课文、这道试题,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想法,也就能想出适合于学生的思路,当然这个思路肯定是从学生出发,又高于学生的。师生自然就能达到沟通,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传授。其他方法就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了,包括粉笔字、普通话,阅读及朗读能力以及广泛的课外知识。这些方面我自身觉得还不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从事十多年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尤其是自己至今还缺少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读书计划,不能够持之以恒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仅仅圉于课堂教学,局限于一篇文章的“文本”讲解,没有从根本上充实自己,没有有计划地学习与语文有关的中外知识,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没有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语文研究,不能够从语文教学中走出来,不能自拔于繁琐的天天如此的教学工作,不能高屋建瓴地搞好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自己的研究能力还很低,还需要在这一方面下大气力,深功夫。因此,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